菜薹起源于中国,又称“薹用白菜”。因以抽薹的嫩花茎和“花器”供食,故名“菜薹”。
菜薹由白菜易抽薹的品种经长期选择和栽培驯化而来。在南宋时培育成功的菜薹,当时主要以花茎薹心入蔬;至明代发展成疏油兼用作物,春初取花茎入蔬,称为“薹心菜”;夏初收籽榨油,更名“油菜”。
薹心菜发展到其他地区后,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们习尚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有的地方以油用为主,较少采食花茎。而广东、广西等地则不采籽榨油,专以花茎入蔬。经过定向培育成为中国的特产蔬菜“菜心”。广东人在开始时,仍沿用薹心菜这个名称,后来才产生当地的地方名称—“菜心”。“菜心”一名首次见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年)的广东《新会县志》洪山菜薹为紫菜薹的珍稀品种,俗称“大股子”,因其原产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一带而得名。洪山地处于丘陵地带,有九岭十八凹,土质为红壤和黄壤土,避风向阳,又有泉水浇灌,冬春之际,气候温和,最宜紫菜薹的生长。优质紫菜薹只产在洪山,若迁地移植,不仅颜色不同,口味也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