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猪龙是我国古代对发现于红山等地的一种玉器的称呼,又名玉兽玦。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但由于外形特殊,考古界对于该玉器定义为猪还是龙争议颇多,还有人认为这是熊。其用途尚不明确,多认为是宗教礼器。
玉猪龙为岫岩软玉,通体呈牙白色,肥首大耳,吻部平齐,三角形切口不切透内圆,身体首尾相连,成团状卷曲,背部对钻圆孔,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整器似猪的胚胎。首尾衔接如环形的玉猪龙,较多地保留了猪的形象,属于早期的作品,很有可能是“猪乃龙象”这一古谚的最早源头。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猪龙慢慢首尾分离,头上长出了鬣或角。而蜷体玉龙同样为岫岩软玉,呈墨绿色,短龙首,吻部前伸上噘,鼻端截平,双圆鼻孔,梭形目,长鬣扁薄,明显地具备猪首的特征。同时龙体卷曲呈“C”形,刚劲有力,显现腾云驾雾的动感,无疑又具备蛇的特征。有专家认为,古人以蛇象征土地和繁殖力,崇拜蛇。体现在玉器造型上,就把猪和蛇结合起来,出现了猪首蛇身龙的形象。至此,一条原始的龙被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了,蜷体玉龙也由此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红山文化背景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南部和河北北部,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中尤以玉器的制作和使用著称。
这件红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为岫岩软玉雕琢而成,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为已知省内红山文化同类猪龙中形体最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猪龙整体呈鸡骨白色,属白色蛇纹叶岩,据专家分析考证,其原料来源于岫岩,属岫岩玉的一种。该猪龙头部甚大,短吻肥耳,圆睛,口部有獠牙的表现,头尾之间缺口未完全断开。通体浑厚圆滑,刻划线条极为匀称流畅。面部磨出有平凹变化的瓦沟纹,与刻划纹相互配合,而身体则简洁明快,不施任何纹饰。此雕工技法突出耳、目、吻、鼻孔等各部位,起到了突出主题的效果,可以看出年前红山先民精湛的雕工技艺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识。
龙体卷曲如C形,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面部以阴刻表现眼圈、皱纹。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出土时位于死者胸部。这类玉器不应仅仅视为佩饰,而应是代表某种等级和权力的祭祀礼器。玉猪龙在红山文化中多有发现,它的头像猪首,整器似猪的胚胎。猪在红山文化时期与远古先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它既代表财富,又显示勇猛。上古猪的形象不像现在一样是愚蠢、懒惰的象征,我们的祖先更喜欢野猪强悍的体形,敢与虎豹相搏的精神。猪首被安在龙的身上,说明猪的形象逐渐抽象和神化。
红山文化墓葬中往往有成批的玉器出土,这些玉器一般个体都较小,且有对穿孔,被认为是佩饰(或祭祀用具),其中各种动物类的玉饰雕琢尤为精细,如玉龟、鱼形石坠、玉鸟、双龙首玉璜、玉猪龙等。这件玉猪龙肥首大耳,圆睛怒睁,眼周有皱纹,吻部前突,也有多道皱纹,口微张,獠牙外露,背部卷曲如环,是猪首龙身相集合的形态。
鉴定方法
1、玉料:玉猪龙一般采用辽宁岫岩软玉,矿物成分主要为粗细不均结晶状透闪石,玉料偏青或偏浅黄色,也有黄色的,一般硬度在6~6.5,比重2.9~3.1。一般为蜡状光泽,也有一些呈玻璃光泽。由于粗结晶岫玉的质地较软,内部结晶体构造很粗大,所以很容易染色、上沁。一般看到的市场上的很多仿红山文化的玉料都被上过色,但是看起来比较自然,皆原因于此。
2、雕工:玉猪龙的雕工一般都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纹饰,一般简单的透雕比较多,多采用打洼工(就是俗称的瓦沟纹),线拉工也很少,纹饰一般都是用玛瑙或石英工具加水和解玉砂磨制而成,所以红山文化玉器一般边缘都是有尖薄刃状之感。
红山文化玉器的钻孔一般分单面钻孔、双面钻孔和倾斜对钻三种方式,每种钻孔方式中都可以看到古人的打孔痕迹。单面钻孔一般孔洞呈喇叭状;双面钻孔一般呈腰鼓状或称蜂腰状,孔洞呈两边大中间小的不规则模式;倾斜对钻是在器物一面上斜向对钻两个相通的孔,因似牛鼻孔而称之为“牛鼻穿”,方便用于缝缀饰物。以上所有孔洞的边壁上都可看见螺旋打磨痕迹,古朴自然。而现在仿古者功利心强,没有古人那种用半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来磨制一件玉器的毅力,一般现代电动工具痕迹比较明显,古味尽失。
3、器形:玉猪龙一般形制都比较小,器体扁而薄,边缘多成斜坡尖刃状(玉猪龙、C型龙除外),大型器物几乎不见,更无陈设器,现在市面上随处可见的那些红山文化大型人头兽身、粗重厚大的摆件都是现代人所主观臆造的。
红山文化玉器还有正反之分,一般正面多为瓦沟纹打磨而出各类造型,大多边缘磨成扁而薄的刃状,背部一般有穿孔,而且是平背素面,没有任何纹饰打磨的痕迹。如勾云形器、玉?、玉龟等等,它们的形状都是这样的。而现在市场上很多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都是双面工且无正反之分,可想而知,这些必假无疑。
4、纹饰:玉猪龙纹饰都比较简单,常用的纹饰就是简单的瓦沟纹或阴刻线,一般用减地阳起的方式表达。勾云形佩和玉臂饰等器形多用瓦沟纹,而且所呈棱角一般都为奇数而并非偶数;而像玉?、玉龟则是在表现眼部和背部上使用减地阳起的方法进行雕刻。现在市场上一些红山文化玉器要么在表面雕刻上文字,要么在不同器物上胡乱臆造纹饰,跟实际常理不相符合。广大收藏爱好者切莫图造型纹饰新颖之快,受他人之骗。
5、沁色:红山文化区域内经考古发掘的墓葬只有石棺墓和土坑墓两种。石棺墓一般在辽宁朝阳市境内较多发现,土坑墓多出现在内蒙古赤峰一带。由于石棺墓是用大量石板结合粘土夯实而成,一般保存性较好,不易渗入砂土也不易受沁;土坑墓处在气候环境比较干燥,戈壁化、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一般土壤成分严重缺水,沙土化比较严重,玉器有不同程度受沁。因此,玉猪龙大多保存得比较完好,只有极少数玉器出现鸡骨白现象,大多玉质还呈原色,蜡状光泽。现在很多收藏家以为年代越久远,玉器越受沁严重,这恰恰给了许多仿古者可乘之机,大肆伪造。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很多所谓的红山文化玉器不是染得发黑就是发红,为了表现出玉质,还把玉器抛光得很亮,但是红山文化是没有呈玻璃光泽的玉器,至今没有发现过这样的实例,广大玉器爱好者们千万要注意。
6、用途:考古发掘报告显示,玉猪龙都出自于墓葬,所谓小墓出小件,大墓出大件。而有代表性的玉器(如玉猪龙、勾云形玉佩、玉箍形器等)大多都出自于红山文化的大型墓葬。据研究,这些墓的主人应为原始社会首领或者部落巫师,在原始社会这两者有可能为一个人,而从他们墓里发现的大量穿孔玉器,则是缝缀在衣物上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