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官方媒体的一篇稿件披露出来,原来最近七八年,兔子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南海种植珊瑚~
作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科组组长的黄晖,已从事珊瑚研究约20年。她正带领团队在南海建立大范围的珊瑚底播试验区和示范区。
珊瑚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或海洋生命发动机。珊瑚礁的覆盖面积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却为近30%的海洋物种提供生活环境,这使得珊瑚礁成为地球上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全世界超过三分之一的珊瑚礁严重退化。海水温度升高、海洋酸化、海水污染、紫外线辐照增加、破坏性渔业和海上工程骚扰等,都是珊瑚礁退化的肇因。
正在种植珊瑚的科研兔
黄晖说:“最近几年很多地方只能看到白化死亡珊瑚的累累骨骸,感到非常悲凉。”
看着珊瑚礁不断退化,科学家提出,为什么不能像植树造林一样在海底播种插条,为珊瑚礁大面积拓展生存空间?
年,黄晖开始带领团队尝试到海底去小面积繁殖和培育珊瑚。经过多次失败,他们慢慢摸索出在不同海况环境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培育方法。
有人为了珊瑚工艺品,人为的在杀死珊瑚和整个生态
黄晖形容海底种植珊瑚的过程类似陆地上的植树造林:首先培育幼苗,在苗圃中长成小树,再移植到要种的地方。要选择先种一些长得快的品种,然后再培育耐受性强的品种。
珊瑚可以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为了开展研究,每到珊瑚排卵的时候,研究人员就会到海底连续多日蹲守,获取珊瑚受精卵。他们已对十多种珊瑚开展了有性繁殖的人工培育,掌握了人工控制条件下的从珊瑚受精卵培育至珊瑚幼体的珊瑚增殖技术。
这个场景是不是眼熟
另一方面,科学家也利用珊瑚的无性繁殖开展人工培育。他们将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断枝,经过培育再附着到预定海域的人工礁体上。
他们在海底钉上架子,上面吊绳,再把珊瑚绑在绳上,形成珊瑚树,或是拉起网做成浮床,把珊瑚种在浮床上。
“这就是珊瑚的苗圃。因为珊瑚‘幼苗’太小了,直接种在海床上会受到沉积物、水流对海床冲刷等各方面干扰。我们要等珊瑚长大之后,再移植到海床上去。”黄晖说。
“我们的目标是恢复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所以不仅仅要种珊瑚,还要培育整个生态系统中海藻、海草、贝类等其他生物,让它们和谐共生。”黄晖说。
和地面上种东西的原理很像啊
与陆地植树造林相比,海底种珊瑚更加艰难。“我们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如何避免种下的珊瑚不被人力和台风破坏。刚从苗圃移植到海床的珊瑚不稳固,台风是很大的威胁。”黄晖说。
另外,水下作业工作量大,成本高。科学家在珊瑚种植成活的基础上,还要想办法降低人力物力成本。
种珊瑚是为了保护生态,扔海星的事我们做不出来。
目前,黄晖团队已看到初步效果,在南海成功种植了约十万平方米珊瑚。年底播珊瑚断枝成活率约75%。
珊瑚礁生长缓慢,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约能长十厘米,有的品种一年不到一厘米。要想种出大面积的海底森林,恐怕还要等待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