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嚟南江第一湾睇新野睇啦农耕水

农耕水车,又名水转翻车,旧时汉族水利灌溉农具,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即使用水流驱动水车轮旋转起来。因它利用的是自然界的力量,人力、畜力可以用作其它生产活动。古代多用作舂米生产,旧时在南江一带非常盛行,现多用作景观。

水转翻车其制与人踏翻车俱同,但于流水岸边掘一狭堑,置车于内。车之踏轴外端作一竖轮,竖轮之旁架木立轴,置二卧轮。其上轴适与车头竖轮辐支相间,乃擗水旁,激下轮既转,则上轮随拨车头竖轮,而翻车随转,倒水上岸,此是卧轮之制。若作立轴当别置,水激立轮,其轮辐之末复作小轮,辐头稍阔,以拨车头竖轮,此立轮之法也。然亦当视其水势随宜用之。其日夜不止绝胜踏车。

擗水冲激下卧轮,下轮既动,带动上卧轮,再带动和上卧轮幅支相间的竖轮,利用齿轮连动原理,利用齿轮连动原理,带动置于一旁沟渠中的翻车,水便被运送岸上了。

又或者将下卧轮改作一独立之车头竖轮,使其幅支亦与上卧轮相间,再激水推动之,效果亦是相同。亦可将下卧轮改作推杆,由牲畜推转。

水转翻车的最大好处为省力。因它利用的是自然界的力量,人力、畜力可以用作其它生产活动。且此法输水灌溉可日夜不息,方便之处又在人踏翻车之上。

但是这个方法一旦水势太强,容易使龙骨板破裂不堪使用。则筒车之方便处,又在水转翻车之上。

南江流域历史悠久,自数十万年前便有人类居住(距南江第一湾景区上游30公里的郁南磨刀山遗址把广东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距今13万年大幅前移至数十万年前),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里的传统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考古专家在磨刀山遗址发掘出土石料、石核、石片、石器、断块、手斧、手镐、砍砸器与刮削器等农耕器具和各类石制品余件。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渐行渐远,为了抢救性收集、展示正在淘汰和消失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农民生活用品,深入挖掘和研究南江民俗农耕文化,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子孙后代,南江第一湾景区自年6月开始筹划并着手搜集。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南江农耕展示馆于年10月正式落成开馆。展示馆内设六大系列农耕具,分别为谷米、榨油、种桑养蚕、耕牛犁耙、打鱼和豆腐制作系列,共多件。

一、榨油系列:智慧传承,古法香传

压榨法是一种历史很悠久的制油方法。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压榨取油的记载。在元代的《王祯农书》、明代的《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中,都有榨油机和榨油方法的记载。古法榨油讲究工艺,工艺讲究经验的积累,传统的古法木榨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考究,都有其要诀所在,如火候、力度、时间等。古法木榨是南江一带榨花生油的方法,打榨人被称之为榨匠.木榨榨油从花生的脱壳、筛籽、车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有十多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

古法木榨工具:油槽、木锤、钻、木楔、油呈等。

二、农具系列:劳动实践,博大实用

南江发源于信宜,流到南江口而注入西江,长公里。南江一带农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也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各种生产工具。农具就是农业生产工具,一般是指非机械化的传统农用工具。最主要的有如下:

犁:传统使用的犁,除了犁铧、犁镜外,其他都是木做的,用牛拉,主要用于泥土翻转耕作。

扶耙:使用的耙,除了耙齿外,其他都是木质的,扶耙的作用,是把犁出的土块耙碎耙平。

木椂:功能似耙,使用时,将其横放在地上,人站在上面,让牛拉着木椂走,让其压碎土块,压平地面。

牛套绳:牛套绳就是架在牛脖子上的绳套,牛套绳的作用是用来牵拉犁、耙的。使用时,将套头架套在牛脖子上,用绳子绑紧,然后将其两端的绳索绑在犁或耙上,牛一走,人就扶着犁或耙跟着走。

牛嘴笼:牛嘴笼是用红藤或竹篾编成的,呈半圆筒形,筒口直径16厘米,长约13厘米。主要是用于牛在苗地里作业时,罩住牛嘴巴,防止牛偷食地里的作物。

富斗:富斗是传统的富水工具,富斗两边各有两条拉绳。是灌溉工具之一。

水车:水车是我国最古老的灌溉工具,水车的造型及其功能基本相同,一般都是由支撑架、转轮和水筒(水斗)三部分组成,车水时,人坐在座架上,用双脚交替踏,转轮就随之转动起来,转轮上的水筒就将池塘或江河里的水汲取上来,倒进水槽里,然后流进田间。

四齿耙:四齿耙是耙中最小最简单的耙,只有四条齿,宽15厘米,每条齿长16厘米,把长1.2米,是用来清除地里的杂草。

平板耙:耙呈弧形,由一块木板制成,宽60厘米,弧高9厘米,把长1.2米,主要用于平整秧田,也用于翻晒谷子等活。

多齿耙:耙由一块长26厘米、宽5厘米的木板和13条铁齿相连组成,齿各长12厘米,把长1.1米。主要是用来耙地里的杂草或在沙滩上收取晒干了的红薯干片。因其短小,用起来十分轻便。

弯刀:弯刀的形状似大刀,但刀头比大刀稍弯,所以叫弯刀。刀刃长34厘米,宽6厘米,刀把长50厘米,使用起来比大刀轻便、省力,主要是用来砍较为细小的树枝、树叶的。

镰刀:镰刀主要是用来收割水稻的。刀刃约20厘米长、4厘米宽,斜装在木把上。刀把约43厘米长,把头呈弧形。

镰钩:镰钩也叫“钩镰”,近似半圆形,刀刃长35厘米、宽5厘米,刀刃与刀把连成一体,不像别的刀具另有刀把。镰钩主要是用来割草的,有时也用来砍削较为细小的柴火。

梆:主要用来挖泥除草的工具之一。

铲:主要是用来铲土的工具之一。

锄: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之一,主要用于挖田挖地,挖沟挖泥。

担挑:又叫扁担,扁担是农村里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压在人的肩膀上,用于挑泥挑土,挑瓦挑砖,挑稻挑水等。

斧:斧种类较多,其中木工斧长11厘米,斧刃宽9厘米,柄长31厘米。斧柄大多也是用花梨木做的,最起码是格木,主要用于砍柴伐木。

锯子:锯子种类繁多,按长度计有长锯、中锯、短锯,按类型计有粗齿锯、细齿锯、孔锯等。

刨子:刨子也是木活中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刨子主要有以下几种:中长刨、细长刨、粗短刨、细短刨等。

墨斗:墨斗的功能是在木料上画线,其形状有多种,但都有用来装棉球染墨的墨穴,有一个绕线的小木轮子。

凿子:凿子有平凿、圆凿、斜凿几种,其用途各不相同。平凿是用来凿长形或方形孔的;圆凿是用来凿圆形或弧形孔的;斜凿的凿刀是倾斜的,所以常用来倒棱或剔槽。各种凿子的规格不一样,有大有小,有长有短,需根据物件制作的工艺选择使用。

禾枪:中间大,两边尖的,用来挑物体的竹棒或木棒。

竹帽:用竹子、竹叶子做成,用于遮阳光和雨的帽子。

蓑衣:用竹叶子或葵扇叶做成,相当于现在的雨衣。

葵蓬:用竹笏夹织而成的雨具。

柴落:用竹笏郁成的装柴工具。

风灯:能在风雨中照明的灯具。

竹升:用于担抬货物的工具。

草索:用于绑扎柴草的索,两头各有一个木钩。

篱竹:篱竹子打爆,然后泡浸半个月,晒干而成,主要用于作火把照明。

木盘:用一块块木短板做成的盘子。

木桶:用一块块较为长一点的木板做成的桶,主要是用来装水用。

竹梯:用竹子做成,用于攀爬的工具。

木梯:用木子做成,用于攀爬的工具。

鸡笼:用竹笏做成,用作装鸡的工具。

菜蓝:用竹笏编织而成,用作盛装青菜的工具。

合蓝:用竹笏编织而成,带盖子,有礼盒,普通盒。

风箱:铁匠使用的风箱,为木质,圆筒,筒长短各异,有推拉手把,中间有吹风孔,两头有鼓风孔和吸风孔。打铁工具之一。

锤:锤有多种,大锤一般长15厘米,厚5厘米,把是木把,长60厘米。小锤长12厘米,厚3厘米,把长16厘米。打铁和木工的主要工具之一。

火钳:火钳是铁制的,有大、小、长、短之分。打铁的火钳主要是将炉中烧红了的锻件钳放到铁垫上锻打。

锉刀:锉刀的作用是用来锉光锻件的表面或锉利锻件的刃口,长短大小各异。

刨刀:刨刀两端的木把长短各异,且坚硬、锋利,主要是用来刨利各种锻件的刀刃。

钢凿:钢凿的作用是将烧红的锻件截断,用上好的钢材制成,既坚且利。使用时,因其短小,需用火钳钳住。

铁垫:铁垫是将锻件放到其上锻打的铁板。铁垫有长方形和圆形的两种。

篸:用竹制作。用于装谷物等和农家肥的工具之一。

竹筛:筛有两种:一种是细眼儿的,直径约50厘米,是用来筛米的,因此叫“米筛”;一种是粗眼儿的,直径为60厘米,是用来筛净混在谷子里的稻茬的,叫“谷筛”。

水烟筒:水烟筒是吸水烟的烟具,用竹子制成,一般长65厘米,口径5厘米,距底端30厘米处装烟嘴,筒内装水。吸烟时,往烟嘴里装上烟丝,点上火,嘴对着烟筒吸气,便将烟气吸进喉咙里。

蒸酒曾:一种用瓦做成的,两边小,中间大的开口曾。

铁锅:用生铁铸造而成,用来炒菜的工具。

云顶:用生铁铸造而成,用来煮饭、煮粥的工具。

火笼:四周用竹笏编织围着,中间放一个瓦盘,用于冬天天气寒冷时,放入热的火碳取暖。

茶具:主要用木或竹制作,喝茶的工具。

锅铲:用铁制作,用来炒菜的工具。

三、谷米系列南江美食渔米之乡

南江一带主要的粮食以稻米为主,一年二造,在劳动生活中,出现了以禾楼舞为代表的南江文化,且出现了连滩米粉(又叫鸡仔粉)和都城肠粉等以稻米为原料的特色小食;在种植水稻中,农民群众发明了一批农用工具,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钊:主要用来打穴挖泥的工具之一。

秧钊:用铁制作而成的,是用来起秧苗的工具。

秧盘:用木制作,用于插秧时装载秧苗的工具。

谷围:用竹笏制作而成的,圆柱形,用来存放稻谷的物体。

谷磨:用木板制作外围,中间用黄泥打制,再用竹齿做上下磨齿,用于谷子脱壳的主要工具。

风柜:用木制作而成的,利用风力的作用来筛选饱满稻谷和分离米糠的工具。

米虹:用瓦泥烧制而成,主要是用来储存米。

米筒:用竹做成的量米量器,每筒七市两。

米唛:用竹做成的量米量器,每唛3两半(3.5市两),两唛为一筒,两筒为一升。

谷箩:用竹制作,用装载谷米的工具。

谷劣:用木制作,在打稻谷时,是收集谷子和晒谷子的用具。

禾桶:用木制作,在收割时用于打稻谷工具之一。

对:用于打碎谷物等主要工具。

米斗、称、尺:度量的工具。

四、制作豆腐系列传统工艺,家喻户晓

南江一带的人喜食豆腐,豆腐可以由黄豆、黑豆、花生肤、藤仔等原料制作而成,分别叫水豆腐、黑豆腐、肤豆腐和藤仔豆腐。一般豆腐其生产过程是:选豆一浸豆→磨豆→滤浆→煮浆→点浆→成型。南江水豆腐早负成名,它的特点是嫩、滑、白,在锅上煎久不会“老”。

选豆:选用本地黄豆、黑豆、花生肤、藤仔,并把坏豆除去。水质最好用本地山泉水。

浸豆:豆的浸泡是豆腐加工中重要的工序之一。豆浸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豆有效成分的提取和豆腐的品质。洗净后用本地泉水泡浸一夜。

磨豆:豆经过浸泡后,第二天,把浸过的豆连同水一齐放进传统石磨里磨成豆浆。磨的功夫很讲究,磨面和磨心要凭经验校正得合度,这样磨出来的豆腐才能细滑。

滤浆:滤浆的目的是除去豆渣。传统滤豆浆用的材料大都是土布做的一个袋,即“豆腐袋”,也有用绵绸的。南江豆腐一般是先煮浆再滤浆。

煮浆:过滤后的豆浆要煮沸,煮豆浆时,要先武火后文火,要把泡沫去掉,否则制出的豆腐会有小孔,外形不好也影响质量。

点浆:点浆的时候,一边加石膏粉拌和,一边要沿同一方向不停搅动,放进豆腐格,凝结成豆腐。

主要的工具:豆腐磨(石磨)、豆腐袋、豆腐格等

五、桑蚕系列春蚕吐丝,锦绣天下

桑蚕又称家蚕,简称蚕,桑蚕属鳞翅目,蚕蛾科,学名为BombyxmoriLinnaeus。是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桑蚕起源于中国,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吐丝昆虫。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茧可缫丝,丝是珍贵的纺织原料,主要用于织绸,是优良的纺织原料。蚕的蛹、蛾和蚕粪也可以综合利用,是多种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也可以作植物的养料,南江一带的村民把幼蚕粪制成“蚕沙茶”可冲水服用,有清解毒功效。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期间南下汉人与越族汇合,南江古村民学习掌握种桑养蚕技术,其中以现在的东坝、大湾、河口、宋桂、南江口镇一带的村民居多,东坝出产的“东宝”、“东骄”、“健神”丝棉被远近闻名。

蚕锅:用竹编织,是幼蚕生长和食桑叶的工具。

蚕簿:用竹编织,是成蚕结茧吐丝的主要工具

织布机:织布机,织机的俗称。最早的织布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也叫腰机)。使用方法是用足踩织机经线木棍,右手持打纬木刀在打紧纬线,左手在作投纬引线的姿态。这种足蹬式腰机没有机架,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骨针引纬,打纬刀打纬。腰机织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采用了提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这种织机虽然很简单,但是已经有了上下开启织口、左右引纬、前后打紧等3个方向的运动,它是现代织布机的始祖。

纱车岗:用于绕装麻丝线的工具。

麻蓝:载装丝线的工具。

织席床:编织横经草席的工具。

六、打鱼系列渔家灯火,河鲜美味

南江口地处西江和南江的交汇处,从古时开始当地村民善于以捕鱼(又叫打鱼),从长期的打鱼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造出了一批打鱼工具,形态各异,功能不同。西江出产的西江虾、广东鲂(又叫边鱼)、南江出产的纳嘴、南江槛鲜美可口,远近驰名。

渔网:网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指网眼的大小),但不外乎三种:撒网、拖网、抛网。用渔网网鱼,网眼不可过细,以免网着小鱼,能很好地保护鱼儿的生长繁殖。

虾网:虾网有两根网杆,每根2米长。细密的网,就安在两根网杆上。网后面连着一只狭长的网袋。网虾时,将网叉开,双手把着网杆推动着前进,虾儿就被网进网袋里了。

鱼笼:鱼笼是由白藤、竹篾编扎成的,呈喇叭形,有笼口、笼舌、笼身、笼尾几部分。用鱼笼捕鱼,是一种捕鱼方法

鳝笼:管捉黄鳝的竹笼叫“鳝笼”,鳝笼与鱼笼相似,但用来编织鳝笼的竹篾要比编鱼笼的大,做工也较为粗糙。

鱼棍:鱼棍分为两条,各长约1.5米,大脚趾般大小。使用方法:一发现水中鱼儿,即将手中的两条小棍儿摆成“丫”口形往水中一放,并紧追过去,鱼儿视棍儿为两道不可逾越的城墙,于是直往木棍“丫”口钻,此时就可用手将鱼儿抓住了。

鱼罩:鱼罩是用山里的细竹子和白藤捆扎成的,形似一只大喇叭。罩内用三个大小不一的木圈做骨架,一条条的细竹子就绑扎在木圈上,既美观又牢固。

鱼篓:鱼篓是用较为细小的竹篾编成的,大小不一,形状也各异。最常见的一种:底大口小中间粗,形似葫芦瓜,高40厘米,篓口直径10厘米,腰围长70厘米,平时用来装瓜菜等物,捉鱼时则可背在腰上。

曾:采用杠杆原理制作而成,用来捕鱼的工具。

虾狗:用竹子做成的,用来捕捉虾的工具。

钩鱼杆:用来钩鱼的工具。

七、南江传统玩具巧手制作,娱民于乐

孔明灯:孔明灯又叫天灯、火茏灯,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施放。

鸡毛燕:用鸡的羽毛制作而成的毯子,用于平常的娱乐健身。

勤度(duo):古时候用木制作而成的圆锥形物体,其形状与功能相当于现代的陀螺。

逼迫枪:用小竹子做成的,“子弹”是山上的鸡眼果等圆形的小果子,利用小果子在竹子内窄小的空间里产生压力转化成动力射出。

纸遥:用纸做成的一种利用风力可以飞上天空的物体,相当于现代的风筝。

纸船:用纸做成的小船,放在水里,可以顺风顺水飘流。

打弹弓:一根树杈子,绑上两条橡皮筋,再安上一个装弹丸的抓手,即成了一把弹弓。打弹弓用的弹丸,一般都是从沙滩上捡回的小石子。平时打弹弓,打的大多是鸟雀。

车钱岗:用扁铁皮做成一个铁圈,另用一支木角铁勾搭转铁圈,是一种玩具。

打寸:木玩具。

八、二十四节气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含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赞赏

长按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涓尰闄㈠摢瀹跺ソ
鍖椾含鐧界櫆椋庝笓绉戝尰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shanhua.com/sbfb/1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