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菇的出菇管理和注意事项

猴头菇不但味道鲜美,而且经常食用还可以治疗胃病,是为数不多的具有食、药用价值于一体的食用菌类。

要栽培好猴头菇,先要了解清楚猴头菇的生物学特性,也就是猴头出菇所需要的外在环境,

主要有四个方式:

一、温度:猴头出菇期的理想温度是:12-20度,如果温度超过25度就会出现只长菌柄不形成头状的菜花状畸形菇。

二、光线(照度):猴头的出菇期需要适度的散射光照度为:-勒克斯即可,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分阳长分阴的照度。光线过强抑制子实体发育,过弱则易生成秃头、长柄等状畸形菇。

三、湿度 猴头菇出菇期的湿度应该控制在75%-90%之间,喷水要喷施雾状水,小菇蕾上不宜直接喷水,否则喷水处形成水痕而停止生长,造成寄型菇。如果猴头菇子实体出现发黄、萎蔫现象则证明湿度过大。正常菇体结白、新鲜。

四、空气:猴头是好氧型真菌,对二氧化碳极其敏感。如果在子实体生长过程中通风不畅、缺氧高湿的情况下就容易长成珊瑚状畸形菇。

只要在猴头菇出菇期控制好上述的四点因素,就可以生产出优质的猴头菇来!

五、适时采收 在猴头弹射孢子粉之前即时采收,过早影响产量,过晚影响口感和质量。

猴头菇一般从原基形成到采收需要10―20天,适时采收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猴头菇子实体成熟的标志是:菇体基本长足,坚实,色白,表面出现菌刺,菌刺长度在0.5―1厘米,未弹射孢子,此时适时采收。 

采收的时机还应根据产品的去向或商家的要求,也可五六分熟时即采收幼菇,此时的子实体无论外观形态还是鲜嫩程度,无论蛋白质含量还是口感,均处最佳时机,最适于超市鲜销或外销,虽然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其商品价值高,生产效益不但不会因产量降低而受影响,反而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采收过迟,菌刺过长,孢子大量散发,子实体变得疏松,发黄,苦味浓,品质和使用价值下降,且因成熟的子实体从基料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及水分,导致转潮困难,也将影响总产量,并因商品价值低下而使效益不佳。

采收时轻轻旋转采下后,随即将基料表面进行清理,除去菌皮等杂物,尽量覆盖或将扎口处内缩,也可在架层上覆盖大幅塑膜,停止喷水,密闭光线,大通风2天,使棚湿降至70%左右时,关闭菇棚,使菌袋进入一个较合适的“养菌”阶段,约一周后,再度进行催蕾,即可进入下潮菇的管理。一般每批投料可采收3潮菇,生物学效率在80%~%,商品率可达90%左右。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shanhua.com/sbsz/59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