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鄢敏
水西村-五色水稻田微风吹拂,水西村的五色水稻田波浪起伏,加上远处连绵的青山宛如一幅绝美油画。透过塑料薄膜,可以清晰看到胜利村的大棚里,豆角、青菜已经成熟。
11月2日,由广东省委网信办联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办主办的“脱贫奔康粤来粤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清远,回顾水西村从省定贫困村到“网红村”的蜕变之路,探究胜利村在蔬菜大棚里“培育”的脱贫模式。
一条“问题村”的蝶变
走进水西村,映入眼帘的是连片青山,随处可见小溪、池塘,还有鸭子在水面游来游去。很难想象年前,这里是污水横流的“问题村”。
水西村副理事长刘逢明从小在村里长大,他记得过去遍地都是垃圾。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后,水西大变样,建立了篮球场、文化广场,还有村道、党群服务中心,“村容村貌漂亮了。”
水西村-村容村貌变美后的水西村,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农家乐、民宿逐渐涌现。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数刘逢明牵头组建的初心农庄,不仅能品尝到地道的清远农家菜,还能观光体验特色景点——五色水稻田。农庄旁有一大片水稻田,走上田间的栈道,目之所及皆为金黄的水稻,“再过十几天就可以收割了”。
据刘逢明介绍,最初只有水西种了五色水稻,后来联滘其他自然村被水西的美景、发展吸引,陆续加入造就了壮观的亩水稻田。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水西每年都有各类特色活动,吸引游客约10万人。今年受疫情影响,旅游业不景气,但5月以来形势逐渐好转,“已经恢复到去年的八成左右。”
“乡村新闻官”刘逢明在直播带货“老铁大家好!”在直播间里,刘逢明熟练地跟网友打招呼,然后开始介绍村里的初生鸡蛋、笋干等特色农产品,轻松自然中带着亲切。
作为清远市首批“乡村新闻官”,刘逢明除了传思想、传文明、传文化,扶助村民致富,也带头“推销”水西和当地农产品。他的快手账号“水西初心农庄(明哥)”有24.8万粉丝,视频点播量超过万。
除了推销农产品,他的视频多数是记录日常工作,带粉丝“云游水西”,吸引大家来这里旅游。“看到一个真实的农民怎么种菜、养鸡,老铁也就信任我们生产的东西。”
“乡村新闻官”刘逢明介绍村子前后面貌年,水西村扶贫产品销售金额达.9万元,直接带动超过户贫困户增收。这项成绩背后,除了旅游业带来增收,发展产业是脱贫奔康的另一大动力。
年,刘逢明放弃了城里高收入的工作,回到家乡搞建设,带领农民一起创业。之后,水西村首个农业产业项目亩大棚芦笋种植成功落地,并建立了“五位一体”蔬菜种植基地。
瑞图香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林廷骏看中水西村优质的水源和湿润的气候,加上旁边就是高速公路,他决定把蔬菜基地建在村里。每年四五月最忙的时候,大棚需要招40多个工人,日常也需要七八个工人,有效地解决了村里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水西村-番石榴果园在稳定工资之外,村民还有出租土地的保底收入和年底分红。以水西村亩的番石榴果园为例,每亩地一年租金有七八百元。
刘逢明解释,这样的好处是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工作,可以照顾老人小孩。现在,果园状态最佳时一亩能产出一万斤番石榴,销售价格也从过去的八毛一斤涨到两块五。“有些老板知道我们这里产量高,直接开货车来批发”。
接下来,刘逢明表示要以水西为起点将联滘村打造成3A级景区,让市民来这里体验慢生活。同时,大力推广科普教育,让孩子深入村庄体验感受农耕农事,增加儿童研学项目。他坦言,做人做事不忘初心,“用心做好感觉老天还是认可的”。
蔬菜大棚里结出脱贫硕果
水西村-蔬菜大棚内景番茄、西葫芦、茄子、苦瓜、菜心……胜利村大棚种植蔬菜基地能生产出40多种蔬果并销往广州,这是广州农商银行与广州粤旺农业集团联手培育的“丰硕成果”。
年,广州农商银行带着脱贫攻坚的任务来到清远胜利村,同行的还有20多家优质公司。他们走访、调研,共同讨论分析这片土地要发展什么产业,才能带村民过上好日子。胜利村地处高速路旁,交通便利,同时挨着北江,有固定水源,种植业成为最优选择。考虑到霜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大棚基地更为合适。经过综合考察,广州粤旺农业集团接下这项重任。
大棚内种植的青菜接着,广州农商银行提供低息贷款1万元,联合广州粤旺农业集团投资万元建设大棚种植蔬菜基地。年9月,他们整合村里亩流转土地建设大棚,给予每年12万元的租金。半年后,大棚盖起来了,丰富多样的蔬菜瓜果慢慢长起来,产量也很稳定。清远瑶旺山塘基地负责人宋文龙表示,一亩地大概能种出斤菜心。
广州农商银行驻胜利村第一书记骆永康介绍,当地共有10个自然村,村民多人。“以前他们很多是打散工”,盖大棚提供了多人次的临时用工需求,投入种植后可以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此外,村民还能参加蔬菜种植培训,购买社保。在骆永康看来,基地提供平台,对村民长期生活的保障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正在培育的苦瓜苗其中,30多岁的梁水娇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她现在是大棚基地的一名种植户,每个月能拿到两千七八的工资。之前她在广州的工厂上班,家中90多岁的老人需要照顾,只能就近工作。“如果在清远市里工作,一个月才能回来一次,现在中午休息也可以回家。”宋文龙介绍,现在基地招了18个村民,每天工作八小时,日工资-元。接下来,他计划再招12个人。
水西村村中景色,不远处就是初心农庄驻村三年多,骆文康亲眼看着村里一点点变好。危房改造、水利建设……有劳动力的家庭每年收入能达到1.7万元。
经过摸索,“公司+基地+贫困户+农户”的模式逐渐成熟,带动20多名贫困户、村民就业,年工资收入超过3万元。年开始,参照胜利村的模式,山塘、塘湾两地也建设了大棚基地。骆文康表示,后期增加了0万元贷款,建好了共亩大棚,准备投产。“参与扶贫事业,我觉得是很幸福的”。(更多新闻资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