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锦州日报” 锦州出产的海鱼主要有:“扔巴”、“鲈子”〔lǔzhi〕、“梭鱼”、“塔巴”(鳎板)、“鲆鱼”、“铜锣”、“池鱼”、“把脐”(bǎqí)、“刀鱼”、“青条”(针鱼)、“面条鱼”、猴儿鱼等。咱就一个一个慢慢的“烤”起来!(文中括号内拼音注音为锦州方言读音,不是汉字标准读音。编者注)
(扔吧鱼)
“扔吧”,是虾虎鱼的一种。大者体长约40厘米,水底鱼,细鳞,口大,牙尖利,以虾、小鱼等浅海海底及近海河沟生物为食,生存期一年。扔吧鱼是本地沿海最常见、价格最低廉的鱼种。扔吧鱼肉质细腻,通体一棵刺儿,两腮边各有一块蒜瓣儿肉,味道非常鲜美,是百姓餐桌上的佳肴。食法可煎、可炖、可炸、可烤。经常的吃法还有一种是烧(煎)咸扔吧干儿。秋末冬初,捕捉成熟的扔吧腌咸、晒半干,用线穿成串儿挂起来,待冬天时放在火盆里烧、炉子上烤、锅里煎炸均可。
扔吧鱼春天“开海儿”产卵后即死,所以,吃带籽的扔吧鱼只有初春时节。扔吧鱼子的味道较鱼肉更鲜美。“甩完子”(产卵后)垂死的扔吧软绵绵、粘糊糊,吃起来就没什么味道了。
关于扔吧鱼“一年一死”的事儿有个讲究儿。传说,海龙王的女儿变作一条小鱼在水里嬉戏,水中的鱼儿不认识小龙女,一条大鱼把她紧紧咬住了。眼看就要龙葬鱼口,在这紧要关头,一条小扔吧勇敢地冲了上去,狠狠地咬住了大鱼的尾巴。不管大鱼怎么用力地摇动尾巴,想把小扔吧甩掉,小扔吧就是紧紧咬住大鱼不放。大鱼疼痛难忍,不得不放开了小龙女。龙王爷见爱女得救,非常感谢小扔吧鱼。于是就颁下了旨意:“扔吧鱼一年长一尺!”可是,小扔吧听错了,听成了“扔吧鱼一年一死。”于是,可怜的小扔吧鱼就只好一年一死了。其实,五湖四海的虾虎鱼都是一年一死。过去,扔吧鱼产量很高,不值几个钱儿,人们就给它起了一个“扔吧”的小名,意思是“扔掉吧”。现在因为扔吧鱼越来越少,已经与一般的海水鱼价格相当。
吃到扔吧鱼肚子里小鱼小虾,非常干净。经鱼的胃液半消化后,有一种特殊的鲜味,是本地一道特殊的美食。有人说:“吃一个扔吧鱼肚子,等于吃半个海。”俗语有:“梭鱼头、鲶鱼尾、扔吧肚子、鳎板鱼嘴。”幼时的扔吧鱼,称为“扔吧芽子”,其它的小鱼,没有叫“芽子”的。
(鲈子鱼)
“鲈子”鱼,一般写做“鲁子”,鲈鱼的一个亚种,是渤海特产。此鱼性凶猛,以各种小鱼小虾为食,活动范围可以从水底到水面。如果养虾的池塘里放进了鲈子,哪怕是进了一些刚孵化的鱼苗,长大后也会让整个池塘里的虾全军覆没。鲈子鱼是本地名产,有“黑花儿鲈子”之称,一根刺,蒜瓣肉,味鲜美。大的鲈子,被戏称为“巡洋舰”。
(梭鱼)
“梭鱼”(梭子鱼)也是本地名产。此鱼可在水中“三级跳”,游速极快,故称梭鱼。梭鱼的“万儿”非常明显,有经验的人在水面上一望便知,一网下去,必有收获。梭鱼属有鳞鱼,以水底微小生物为食,往往是连泥一起吞下。春季开海儿,梭鱼顺潮而来,腹中干净,“素肠儿”,称为“冷水梭鱼”。这样的梭鱼在食用时,一般不去除内脏。如果将内脏取出,单独炸酱,味道十分别致,特别是鱼“肚脐儿”,味道更美。夏季的梭鱼往往有“泥肚子”,肉松软,不及春秋两季鲜美。
梭鱼的头骨松软,盐腌的小梭鱼在烧、煎时,鱼头可连皮带骨一起吃下。这就是前边说的“梭鱼头、鲶鱼尾……”的“梭鱼头”。有人戏说:“宁舍姑娘屁股蛋,不舍梭鱼脑瓜盖儿。”吃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据说,梭鱼的寿命可达二百年,可以说是鱼中的寿星。
有一种带白眼圈儿的“白眼梭”,也称“白眼”,学名鲻鱼。其实,梭鱼也是鲻鱼的一种。民间有“立秋吃白眼”和“春梭夏鲁(鲈子),白眼割谷”的说法。
(鳎板鱼)
“塔巴”鱼也称鳎板鱼,是一种比目鱼,体扁平,比之鲆鱼等更扁更平,由于形似宝塔而得名。小的塔巴鱼称为“塔巴尖儿”。鱼肉质较其他比目鱼类更美,是本地名产,价格昂贵。有个绕口令:“南边来个喇嘛,‘提喽’〔dīlou,拎,也称‘提溜’〕一条塔巴;北边来个哑巴,拿着一个喇叭;喇嘛要拿塔巴换喇叭,哑巴要拿喇叭换塔巴。”
“池鱼”、“把脐”、“青皮子”、“葫芦片子”等为水面鱼,体扁平,喜集群。肉质鲜美,但小刺儿较多,不宜幼儿食用。此类鱼以把脐居多,为百姓美食。由于其名有点“不讲卫生”,现在一般称其为“油扣儿”。民间讲,“五月节(端午节)吃把脐”,一般是用盐腌制后干煎。把脐,即黄鲫鱼。“池鱼”,山海关一带称为“气泡儿”。
(河刀鱼)
“刀鱼”,不是带鱼,近些年改称“河刀”,是本地海产品中味道最美者。刀鱼与“乱头江子”〔làntóujiāngzhi,也称“大头饱儿”〕、塔巴尖儿、“望海潮儿”、“海鲶鱼”等都是过去农户人家开春时炸酱吃的好食材。可惜,刀鱼现在在大凌河口已经灭绝了,但辽河口还有,却早已离开了农家百姓餐桌。河刀鱼,学名凤尾鱼。
“鲆鱼”(平鱼),即鲳鱼,也称“镜鱼”,也为近海名产。
“铜锣”,因出水后发出铜锣般的叫声而得名,也是近海名产,也称鳘子。
“青条”(针鱼)、“面条鱼”、“箭头鱼”(篱笆鱼)、小黄花等产量较小。有串话儿说:“属黄花鱼的——溜边儿。”“溜边儿”,意为遇事往一边儿躲。
本地有野生河豚,俗称“腊头棒子”,蒜瓣肉,味鲜美。但因此鱼内脏含有剧毒,为神经毒素,稍有不慎就会毒死人,所以本地人不敢食用。现在,有人工养殖河豚的,主要供外销。腊头棒子出水后,会“气鼓鼓儿地”,身体圆得像皮球儿。钓扔吧鱼的时候,有时也会把腊头棒子钓上来。
“猴儿鱼”学名狼鱼,俗称“猴儿屪子”,形似筷子,通体深灰色。生活在潮沟、滩涂的稀泥中,牙齿锋利,似猴子的獠牙,又极瘦。用盐腌咸、晾干,可在火盆里烧着吃。过去,也常用于给猫和饭,现在成了“罕见〔hánjiūn〕物儿”。
(对虾)
本地海产虾类主要有对虾、青虾、红虾(毛虾)、“狗虾”、“花腰子”、“虾爬子”(虾蛄)、“麻线儿”。
对虾在本地很有名气,旧称“明虾”,现在也叫海虾、中国对虾、东方虾,以区别于引进养殖的外来品种。
白皮虾,可做馅儿、炸酱等。一般时,用盐水煮熟,晾成干品,即“虾皮子”。虾皮子,可以“空嘴儿”吃,可以直接作为一道菜,也可以作为熬菜的辅料,还可用于蒸鸡蛋等。同时,它是极佳的补钙食品。
青虾为纯野生,产量较高,是制作“虾米”(也称“海米”)的原料。过去制作虾米时,把用盐水煮熟的虾晒干,放在“面袋子”里摔,叫“打虾米”。然后,把摔掉皮儿的虾肉筛出来,叫虾米。剩下的部分叫“虾糠”,因其中还有碎细的虾肉、虾籽等,一般也可食用,也是过去给猫和饭的主要食材。
(花腰子虾、狗虾)
红虾、狗虾、花腰子虾煮熟后均为红色,不同的是狗虾和花腰子虾有一对长长的虾钳。其食用方法均与青虾差不多,但味道“咋说”还是稍差,产量低,价格也低。
“麻线儿”,即乌虾,也有称“线虾”的,即制作卤虾酱、卤虾油的那种小虾。秋天制作的卤虾酱,叫“秋驹子”,虾不腐烂,不能撇虾油,产量也较小。
现在人们养殖的白对虾、草虾、竹节虾(也称基围虾、车虾)等均为引进品种。
(虾爬子)
“虾爬子”,山海关、兴城附近叫“皮虾”或“皮皮虾”,学名虾蛄。在本地产量较大,既可登上大雅之堂,又可见于百姓餐桌。叫“皮皮虾”没啥道理,似为“琵琶虾”之误读。南方有的地方称其为“琵琶虾”,比如台湾。
(梭子蟹)
本地有经济价值的海蟹主要有两种:“海鸡子”和“火蝎子”。
海鸡子个头大,叫海鸡子是说它像海里的鸡一样大。因顶盖像梭子,也称梭子蟹、飞蟹。火蝎子,煮熟后通体火红,蟹钳和“脸儿”有点像蝎子,故称火蝎子。现在人称“赤甲红”。
有一种“花盖儿螃蟹”,也称“鬼头蟹”,学名锯缘青蟹,炖倭瓜最好。
还有一种在海边儿、潮沟边儿掘洞而居的小螃蟹,叫“盐蟹”,俗称“驴粪球子”,学名天津厚蟹,就是做“螃蟹豆腐”的那种螃蟹。用盐水煮、炸酱、生沤〔nòu〕螃蟹酱都挺好吃的。
本地贝类主要有“大蛤蜊”(文蛤)、“白蚶子”〔báihānzhi,四角蛤蜊〕、“红蚶子”(赤贝)、“麻蚶子”(杂色蛤)、“黑老瓢”(也叫马蹄蛤、青蛤、黑兽)、海螺、“米粒儿”〔mīlengr,兰蛤〕等。
“米粒儿”,小的真像米粒儿,大的像指甲,是对虾的天然饵料。最近几年,人也吃。饭店里有“米粒儿炖豆腐”、“米粒儿馅儿饺子”等。还有些不知名的小海螺叫“海毛嗑”、“海贝贝儿”〔hǎibēibeir〕等。
近海滩涂有一种泥螺儿,俗名“泥溜子”,南方有的地方称为“梅螺”。形似海螺,也像蜗牛儿,壳儿软,可食用。过去,本地没人吃这东西,现在,外销很抢手。
(八爪鱼)
乌贼称为“墨斗子”〔mìdǒuzhi〕。乌贼骨被称为“海螵蛸”〔hǎipíxiāo〕,是外伤的天然止血、消炎良药。俗话有:“有多好的海螵蛸,不如不拉口子。”本地方言中把墨读作mì,如“墨汁”〔mìzhī〕。
章鱼称为“八带鱼”。过去幼儿出“水痘”时,用干八带鱼(可能鲜的也行,但因季节等原因不好找)和“黑豆”〔hěidōu,黑大豆〕一起熬〔náo〕,服用其汤,可让“水痘”快点出来。这种方法,俗称“把毒‘表’出来”。
本地产海蜇,经济价值很高。过去,本地不产海参。近年来,人们利用滩涂养殖海参,产量很大。
话说再过个十天左右,中秋节之前,河螃蟹也该上市了。锦报君在这里就顺便和大伙也唠唠~
(河蟹)
河蟹的学名叫中华绒螯蟹,过去俗称“毛夹螃蟹”,或称“毛夹”。毛夹这个名字起的漂亮,比绒螯蟹通俗易懂多了。河蟹这个名字是近年形成河蟹市场后才叫开的。
长江水系的“江蟹”、辽河水系的“辽蟹”为中华绒螯蟹的两大支系。大凌河水系的河蟹与辽河水系的河蟹属同一品种,为辽河蟹,简称辽蟹。
河蟹春天在海水和河水交界的“假卤水儿”〔jiǎlushuǐr,海水和淡水的混合水〕处交配繁殖。河蟹交配俗称“抱对儿”。河蟹是双鞭动物,雌雄“抱”的很紧,直到交配完毕,雄蟹死亡。雌蟹,在排卵后亦即死亡。雌蟹排出的受精卵孵化后,经大眼幼体阶段,长成“扣儿蟹”,即像钮扣儿大小的河蟹。五月份,扣儿蟹形成蟹汛,成群结队地自河沟向上爬去,直到找到合适的栖息地。农历八月,高粱红了的时候,成熟的河蟹又沿河沟向大海爬去,到达海、河水交汇处越冬,俗称“七上八下”。直到“第儿年”(第二年)春天,在海、河交汇处交配、产卵、死亡,走完它们忙碌而短暂的一生。河蟹生死在海河交汇处,长在河沟、坑塘,算它是淡水生物吧!
过去人们不把河蟹作为餐桌上的菜肴,也不作为商品捕捉和出售。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听说天津人爱吃河蟹,才有了捕捉和出售,并逐渐开始有了人工养殖。现在市场上的河蟹,多半是人工养殖的。
稍早的时候,这里的人们常把捕获或养殖的扣蟹运到南方去卖。因为河蟹在南方生长期长,长成的所谓“大闸蟹”体型大、身价高。但近年来,人们才发现,辽蟹虽体型小,但营养价值和品味都在“大闸蟹”之上。
辽河蟹的人工养殖始于盘锦的胡家镇。现在,河蟹已形成了一个大市场。养殖技术,蟹饲料、蟹药技术日臻成熟,行业成龙配套,各有所得。
毛夹原来是个“不起眼儿”(被人看不上眼)的家伙,没什么讲究,没“心思”〔xínshi,寻思〕“今儿个”〔jīnrge〕(今天、现在)这么有出息。
串话儿有:
“属螃蟹的——横走”,意为蛮不讲理。
“死螃蟹——没沫儿(抹儿)”,意为不知变通。
河蟹出水后的存活时间较长,但自然死亡的河蟹有毒,不能食用。
素材摘自张国岩《锦州方言札记》锦报君整理
编辑:贺潇 校对:刘琳
你可能会喜欢
点击可进入↓▲医药费、电费、漫游费…近期这些费用有的降,有的直接取消!
▲万达广场开业期间附近道路实行限行措施
▲9月5日停电预告:锦州下列地区停电
▲对锦州市市民使用北京最正规治疗白癜风医院白芷面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