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今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古时候有哪些主要行当
▼
唱龙舟
龙舟歌在汉族民间又称“唱龙舟”或简称“龙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汉族曲艺形式,一般认爲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其表演形式爲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锣或小鼓作间歇伴奏吟唱,声腔短促,高昂跌宕,诙谐有趣,富有宣泄效果。唱词以七言韵文爲基本句式,四句爲一组。腔调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宜于叙事抒情。节目内容丰富,从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到时事新闻几乎无所不包。曆史上的龙舟歌多由艺人走街串巷演出,在重大的民族节日或各种喜庆场合很容易觅见他们的身影。龙舟歌中蕴含著大量的民俗信息,影响所及,连粤剧也吸收其唱腔爲演唱的重要曲牌,曲牌的名字就叫或。
卖书
摆书摊,谋生活,曾经是自己一个幼时的一个小小的梦。两条板凳,一张桌板,满架书。可以从早读到晚,日暮看不清字了,等收摊的时,发现一日的生活费也够了。一举两得,逍遥自在。目录君的梦,现在似乎已成过去,随著这最斯文的行业消散。
眼遇回帖赚分卖香|
最初的香熏主要见于祭祀和公共卫生,逐渐拓展出美化生活的功能,且用香人群也从皇室权贵到文人士大夫,直至普通民众。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中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
卖馄饨
古代的夜里,卖馄饨的梆子,千年来敲打无数人的梦的拍板:托,托,托。热气腾腾锅炉,裡面翻滚著美味的馄饨。各种佐料一排排开,想要加什麽都可以。清冷的晚上,听到这声音,早就按耐不住了,那个时候来上一碗,大概是最美味的了。
浇烛
《净土圣贤录》有记录:“吴浇烛,居苏州娄门,以浇烛为业,因以得名。孑身无偶,长斋,昼夜念佛。为人不欺,卖烛家争迎浇烛。吴倾油一杓,必称佛数声,以为常”。此崇祯年间的事情。唐宋以前浇烛入药,所用白蜡皆蜜蜡也。过去没有电灯,浇烛是很兴旺的行业。只见热锅烧著蜡,一旁红白蜡烛等风乾即可出售了。
糊元宝
清明时节,是寄託对先人哀思之物。过去,这个行业很旺,很多节日都是祭祖日,这时山头烟熏火燎,哀声阵阵。不过,现在随时代变迁,这样的方式逐渐没落,更多环保和新颖的方式出现,替代了这样传统的方式。也好,如同元宝一样成为文物,糊元宝也会被代替。只是,思念是不会变的。
卖豆花
挑担卖豆腐脑儿的,有固定场所,也有挑担子满街巷走的。一个小铜锣,走几步,叫卖一声。晚间,提著灯笼,方便夜行。听到声音,耐不住口舌之苦的,就跑出来,买上一碗。担子比较特殊,前担象一只大柜子,柜子前排摆放不少蓝边碗,中间是前后一隔二的紫铜锅,右边一列瓶装酱油、醋、麻油等,左边放一碗小汤勺,后排一溜烟的小瓷罐,内放味精、酱菜末丁、肉松、切细的芹菜,辣椒酱、胡椒粉等佐料,锅下有只炉子烧煮豆腐脑。后担有一深筒内装未加佐料和烧煮的白豆脑,另外还有一盆洗碗水。关于豆花是甜的还是咸的,目录君在此不表。
独角戏
一个人惊天动地,一个人上下千年。
耍马戏
杂耍玩乐,皆是技艺
麻脐
广东一带的一种街边小吃,类似油糍。
补衫
补衫的人一般会一张板凳一个人坐在街边,随意挂个牌,写上“补衫”或“逢衣”,就坐等生意上门;脚边放一个箩子,里面放满了五颜六色的碎布片,还有几种颜色的线和各种各样的纽扣。这些补衫人的功夫很好,一针一线,均匀细致。画中公认手持的是竹制的小圈(有内圈和外圈),将衣服有破洞处用竹圈套住,然后用相同颜色的线,依照衣服原有的经纬织补。
补遮
遮,谓“伞”也。补遮,即修补雨伞。
剃头
剃头匠肩挑一条担子,前面是红色的小圆竹箩,里面藏有炭炉,炭炉上置有铜盆,如竹箩上还插有小旗杆或者刁斗者,则为官办;后面是木柜子,可以坐人,柜子里面是剃头用的梳抿、刀具、磨刀的皮带、毛巾等;手拨击着能发出嗡嗡声的唤头,到了人多的地方就改用小木梆。
卖豆花
豆腐花,就是在豆浆中缴入矢量的盐卤或石膏制成的一种食品,北方地区叫“豆腐脑”。豆腐花在是清代民间普遍喜好的食物。
刺绣
刺绣这一行,非一般人可入。据说精于此道,一要心静,二要眼灵手活,三要学得一手好描画,四要得师悉心传授,五要讲求天分。刺绣讲究针法纹路,各师各法,派派不同。故此一行,学者千百,能者一二。
补镬
民间称锅为“镬”,“补镬”即补铁锅。补镬者多数四五十岁,成日挑着担子转悠,一头是一个竹箩,上放一只烂铁锅,以示身份;另一头则放一个风箱拉炉,有碳、铁及一些必备的架撑,补镬者沿街叫喊,遇上生意,就地开档。
卖草药
卖药人的行头往往是在街头地上铺一块布,上摆二、三十个草藤编成的小袋,每个袋装一种药,药上有牌,牌上标明草药名,旁边再放一瓶风湿跌打药酒,后面挂一幅小招牌布,上写“名山草药”几个大字。摆开摊档之后,这些人一边蹲在地上,一边摆弄草包里的药,口中念念有词,唱起药曲。一阵,四周的人就被吸引前来参观。
卖鱼
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发达,在农田间大多开挖鱼塘,养殖鱼类。
乐器
乐器演奏。
接线
有织布就有接线,估计早已失传的行当!
钉屐
“屐”是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的一种木制鞋。明清时期,广东仕宦和下层民众都喜欢穿木屐。木屐打在麻石街上,踢踢踏踏,是老城别样的风情。卖木屐一行,除了有固定的商铺之外,还有不少中老年的匠人把做好的木屐挑到街上叫卖。他们通常一边走一边叫卖:“卖屐,有好靓的木屐卖。”这一类木屐比较粗糙,价钱也比较便宜。顾客买屐,卖屐匠人就会停下来,给顾客上皮钉屐。
车烟杆
有人吃烟,自然少不了这个行当。
耍禾谷
禾谷雀体形小巧,可作手玩鸟笼养,经调教能表演多种技艺,故旧社会江湖术士常用其作占卜算命的工具,训练其用嘴衔叼纸牌算命。
僧苦练
画中的和尚,穿着袈裟,将右臂袒露于外,手腕处绑着一扎点燃的香,左手摇扇煽风点火,刻意练习皮肉火烧不烂的内功。为了磨炼耐功,还用锁链扣住自己的上身,把锁头埋进地里。
卖藕
卖莲藕的小商贩。
西洋景
一只很大的箱柜,油漆得花花绿绿,画上种种图案。箱柜前面开四五个八棱小窗,茶碗大小。观众坐在板凳上,扒着窗孔看,窗上装着凸透镜,能把图片放大。艺人站在箱柜一侧,手拉绳子,扯动柜里的转轮,带动画片,顺序呈现在镜里。画片多是风景名胜、民间故事。调节转轮速度,可快可慢,形成动画的效果,形象逼真,如身临其境。
织布
简单的手纺车、手织机,这些简陋的手工织布机织出来的土布虽然粗糙,却价格便宜,经久耐用。一位织工坐在一架简单的脚踏手织机前,当经纱纬纱线用上下交织的方法交织时,由织轴引出的经纱绕过后梁,穿过经停,经丝眼将经纱上下分开,形成菱形的梭口,然后由梭子引入纬纱,再将纬纱向织口压紧以构成织物。
修痒
江湖医生专门为市民治疗皮肤病、解决皮肤瘙痒问题;古文献《周礼·天官·疾医》道:“夏时有痒疥疾”;《礼记·内则》说:“疾痛苛痒而敬仰搔之”。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清末民初,群众温饱尚未解决,弄上这样的病谁敢随便找医生上医馆啊。于是街头上那些游走四方的江湖医生,便成了他们光顾的对象。
写灯笼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挂灯笼,写灯笼者要粗通文墨,书法过得去,还要懂得各姓氏灯号。所谓灯号就是各姓氏创姓之初的封地地名,或是皇帝对其先人所封赠的官衔,或是对其德行美誉的褒扬。灯笼除了写上各姓氏和其灯号外,还要写上“千子万孙”、“长命富贵”、“财丁兴旺”等吉祥语。潮俗认为,灯与丁同音,写灯笼者是给人家赠丁赠福,以此为职业,会对自己“折福”。
戏法
街头变戏法。
做箩斗
用来筛米粉的,编织箩斗,一般可用广东盛产的青竹,其他茶竹、麻竹、篙竹、厘竹也可,但质量稍逊一筹。把青竹砍下后,用刀破为竹条,削成很薄的竹片,即竹篾,经过工匠的巧手编织,一只只式样美观的箩斗就做成了。
起风炉
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炉内有订放置炭火,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个支架(格),用来承接煎茶或烧水煮饭。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质的用于承接炭灰。起风炉,也是一门大街小巷都需要的行业。
抄纸
弹棉花
“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这可以形容弹棉花艺术描述了。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曆史悠久,我国至迟在元代即有此业,时至今日仍有操此行业者。元代王桢《农书·农器·矿絮门》载:“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县弓来弹皮棉。”一弯弹弓、一张磨盘、一个弹花棰和一条牵纱蔑,行走街头,生意好的应接不暇。
做袜
一针一线,细细密织;
量足而做,贴脚适合。
▲
你还知道有哪些旧行当,快留言给我们吧!
——TIMEPRESS——
我们是全国最后一家活字印刷馆
坚持用手工纸品复原失落的技艺
——静气自有千钧之力——
▼
淄博市张店区世纪路植物园西门房家艺术村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