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夸父逐日不是长跑,而是坐船在哥

本次推送是年最后一篇,同时也是挖了个新坑。本篇介绍了近年来对于人类最早踏上美洲的种种观点,以及基因考古的一些知识。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请朋友们不吝赐教、点赞、转发、留言哦~年见。

毫无疑问,以哥伦布为代表的那一批航海家,是令人心情激荡的大发现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把以美洲大陆为代表的另一半地球纳入近代世界体系,从而真正开辟了人类的全球时代,这不仅激励着当时人们冒着远渡重洋、适应新环境的风险去追逐暴利或适彼乐土,同样也在追问着现在对太空探索逡巡不前的现代人,何不御风而行,驶向三体星——

且把话头打住。问题是,尽管后人在划时代发现的专利名簿上代哥伦布签下大名。但大量围观群众认为,哥伦布只是适逢其会。就凭他那几艘破船,可怜的一点天文地理知识,以及出发前在欧洲各宫廷四处碰壁的窘迫,何德何能背负起如此巨大的荣誉?

于是,不忿的反西方中心论者开始四处揭竿而起,寻找在哥伦布之前的勇士们踏上美洲土地的证据。——当然,这些证据往往是从只言片语、字里行间做推测,提出一种看法的同时往往还伴随着广泛的质疑。“秦失其鹿而天下共逐之”,在哥伦布没出生,同时美洲依然在那儿存在的平行空间里,怎么会是任意提出异说而没人管的无主之地呢。不过百余年间,许多民族和人名也因此和美洲产生纠缠不已的联系。

那么接下来,我希望通过一系列文章,向朋友们介绍在哥伦布之前,美洲曾有多少次被发现过?当然,这里的次数是约指,请不要纠缠于具体数字,如果像武昌起义里黄兴打了三枪一样,哥伦布船队里有多少人,美洲就至少“又”被发现了多少次……这还能继续好好聊天吗?

让我们坐着时光机,回到第一次发现……或许还在第一次之前

谁是最早发现美洲的那一批人呢?几年前曾经看到过一则新闻,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发现了“夸父逐日”岩画(还言之凿凿地说年代是公元前年),因此以夸父为代表的中国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到美国定居了,据说这种直钩钓鱼法海诱使不少上古史爱好者挥洒文字。

对此,首先,岩画的解读具有很多种可能性,把它说成是夸父仅是满足了自己的偏好;其次,假如真的存在追着太阳跑的夸父,由于太阳在天上是从东向西运动的,那么假设夸父做匀速运动且不考虑他跑偏了去喝水等状况,他的运动轨迹应是一条阿基米德螺线——最后要去发现的是欧洲,而不是美洲吧……把考古发现和神话传说结合起来,一定也要遵循科学的基本法呀。

夸父在《山海经》里《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外北经》、《大荒东经》、《大荒北经》以及祖国许多地方都留下遗迹,都印证出一名依阿基米德螺线运动的“男の混乱”

近年来,以祥瑞御免马亲王为代表的一批民间学者,还通过解读新出史料,提出殷商舰队发现美洲的新说……囧

不过,马亲王的著作里也明确提到,殷商舰队征服的对象不是“美洲”,而是“玛雅”,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的老祖宗跑去之前,当地已经有土著人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土著人是从哪里,怎么来的呢?

这时,一直认真听课的小明举手了:

我知道,是2万年前冰河时代亚洲人从现在的白令海峡走过去的。确切的说……

(气氛突然正经起来,下面几段小明到处抄来的内容,不爽的看官们可以跳过……不过你要相信,小明在胡说八道方面……已经尽力了)

在遥远的更新世晚期,首先经历的是一个温暖潮湿的艾木间冰期(在各地区名称不同,持续时间也不一样,例如在北美它叫做桑加蒙间冰期,时间是从距今12.5万年至7.5万年),随之而来的是又一次,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后一次大冰冻。这个时期冰川从极地深入大陆中心,至今在许多中纬度地区都留下它们的痕迹。

更新世见证了人类的成长,它的特征是一系列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其晚期为距今12.6万年至1.17万年,这个地质年代相对于我们的一生来说是遥远的,但对于地球史来说则相当崭新的。

其中在发现美洲故事里扮演角色的主要是位于北美的威斯康星冰川和西伯利亚的东北部的冰原。前者显然比后者要显赫得多,实际上当时西伯利亚东北部并没有特别成规模的冰川,只有堪察加-科尔亚克山脉等地被冰覆盖。它们和在我们的故事里没有直接出镜的其它隐藏冰川大boss一道,把从海洋里吸出的大量的水搬运堆砌到陆地上,导致海平面大幅下落。

其中,距今约年时,海平面比现在低60-米,从而使现在的阿拉斯加和楚科奇半岛之间的那道浅浅的海峡露出地面,这被称为“白令地峡”。这道大陆之间的桥梁在距今年时由于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因而这之间的两万年,成为两个大陆之间生命交流的难得窗口(这仅是从如今眼光来看,对于当时人,看到现在两个大陆分离才觉得奇怪)。

大海里真的升起了陆地耶,不用急,慢慢来,假如我给这座桥一个期限,那么它是——年,而且我可是说真的~(图中箭头表示推测的人类迁移路线)

原本生活在东北亚洲的人类通过白令地峡,从西伯利亚经过阿拉斯加逐渐遍布美洲,在学术界又被称为“克洛维斯假说”(Clovis-first)。它是根据北美洲一种称为广泛分布于大陆西部的“克洛维斯文化”的古印第安人文化提出的,根据放射性碳测年法,这个文化可以追溯到1.3万前,随后被若干小型文化所取代。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克洛维斯文化被认为是美洲最早的人类文化,是所有美洲原住文化的祖先。人类从北边来到美洲后,沿着落基山脉东麓一路向南。

克洛维斯人所用的投枪头,据信这些枪头为美洲猛犸象带来了灭顶之灾

小明一口气念完之后,得意地看着我,好像在说:“这回可以把上节课没收的漫画书还给我了吧”。

先别这么高兴!如果放在十年前,老师可能还信了你的话,不过现在情况已经不一样了

克洛维斯假说成立的前提是,其他美洲人类遗址都比克洛维斯文化更晚。然鹅,近年来考古学家们在美洲又发现了许多年代更早的遗址,最初的一击发生在年,智利中部的蒙特贝尔德(MontVrd)遗址被证明为距今年,比克洛维斯文化要早年。这样一来,人类从北向南扩散的说法就难以成立,恰恰相反,人类可能是从南边一路追逐猎物往北边跑,最终在距今年时进入阿拉斯加的。考古学者们可不是要故意挑事情,而是,理论或假说本来就要服从于客观发现。

目前发现的比克洛维斯文化更早的美洲遗存的分布情况

在把克洛维斯假说扫进故纸堆的同时,科学家们开始提出一系列替代性的观点。比如年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的考古学家丹尼斯·斯坦福和布鲁斯·布拉德利提出过一种“梭特朗假说”(Solutranhypothsis),他们认为分布在现在美国东部的克洛维斯文化遗存与分布在欧洲西班牙西部的梭特朗文化(距今2.1-1.7万年)展现出的石器制造技术很相似,因此有可能是欧洲人漂洋过海穿过北大西洋,成为美洲的早期发现者。

梭特朗假说的支持者推测,早期欧洲居民可能拥有类似于现代因纽特人的技能,从浮冰获得淡水,猎取鱼或海豹作为食物,点燃动物油脂来取暖。

话说看到梭特朗假说之后,恐怕想象力再丰富的人也会觉得:提出者的胆子略肥。实际上很多学者也确实从各个角度质疑该假说,包括在梭特朗文化和克洛维斯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小的时代跨度,缺乏证据表明梭特朗人驾舟远航,缺乏技术上的直接联系,猜测的航路挑战性过大等。更重要的反驳来自于基因证据。梭特朗假说的支持者认为美洲人拥有与以安纳托利亚和高加索为最集中分布地区的线粒体DNA单倍群X,从而认为高加索人是美洲人的祖先。不过以基因证据为核心的论述向来存在许多分歧道路和流动时段等方面的不同看法。简单地说,它可以表明某两个地方的人群之间有血缘关系,但不好确定这些人群之间如何产生血缘关系。

由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只能通过父系来遗传,而线粒体DNA只能通过母系来遗传,因此两种单倍群常被用于标记数千年前的祖先来源。人类两次走出非洲的论点目前很大程度上是由此种方法支持。然而,正如图中所示,迁移路线仅仅是“可能的”。

例如,对于以往认为主要存在于欧亚大陆西部和美洲的Y染色体单倍群R1,年《自然》杂志上刊发的研究给出了一个远在贝加尔湖西岸的存在证据,从而论证该单倍群的分布范围远比之前所认为的更深入东北亚,由此在北美土著中占14%-38%比例的祖先就未必来自西欧而有可能也是通过地峡到来。此外,巴西学者也提出美洲的线粒体DNA单倍群X可能是独立存在的,与欧洲没有关系。总之,梭特朗假说的立足之本仍然说不清楚,从器型相似到确定来源之间又迈不出坚实的一步。这使得该假说无法服众。

尽管大多数美洲原住民的基因与东北亚而不是西欧人相似,但目前大多数科学家已经排除了亚洲人通过白令地峡徒步进入美洲腹地的可能性。诚然在3万年前已经有亚洲人通过白令地峡进入阿拉斯加附近,但横亘面前的冰原迫使他们在此停留长达1万年。直到距今1.8-1.5万年左右,温度上升,冰原开始融化,他们才打点行装走出苔原带。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道路可不止一条,他们该择何而从?

从年开始发掘的加拿大育空地区的蓝鱼洞(BlufishCav)遗址,是目前确定最早的美洲人类居住遗址,年测得年代为距今约2.4万年。

在随后很长时间内,从内陆草原南下似乎仍不现实。年《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来自丹麦、加拿大合作研究的论文指出,在克洛维斯文化及更早美洲遗存对应的年代,从阿拉斯加到不被冰川覆盖的北美地区之间,可供人类食用的动植物实在太少,无法支撑人类沿陆路前进。该论文主要作者,当时还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生的米克尔·彼得森说,“这条可供人们穿越的道路开辟的实在太晚”,以至于在它之前美洲就已经有人驻足了。

研究人员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SpringLak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查理湖钻探了沉积岩芯,从而获得了当时花粉等表明植物丰富程度的证据。

二十年以来,诸多新考古发现在动摇白令地峡传播论的同时,也在扭转着美洲新石器考古的重心。最新得到考古学者拥护的假说是“海岸迁移假说”,该假说实际上在年就由加拿大学者KnutFladmark提出,但到21世纪后才开始变得广受重视。

KnutFladmark教授在youtub上有一份很短的讲话视频,题目就是《从南向北迁徙》。

在这种假说中,美洲初民从草原上追逐大象和野牛的莽汉,变成了在近海小心航行的渔夫。比较受到公认的从白令海峡向南航行的最初时间是距今1.6万年。在这时或之后不久,航行者中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无法确定具体表现的大事带来的是人群内线粒体DNA的变化,从原本亚洲常见的单倍群D4h3变为D4h3a,后者现在罕见于北美土著,但常见于南美土著,有可能是基因变化后的一群人选择了继续沿海岸向南航行。

年发表的对美国蒙大拿州西部发现的一具距今约1.26万年的1-1.5岁婴儿Anzick-1(科学家们不知道当时人怎么给这个可怜的孩子起名,于是只好用这个代号来称呼它)骸骨的完整DNA测序结果,显示出相较北美原住民,这名与多件克洛维斯文化石器一同发现的婴儿的基因更接近于南美原住民,它的线粒体单倍群也是D4h3a,与中美洲到南美洲土著相同。与此同时,Anzick-1的Y染色体类型与西伯利亚族群相近,它所属的族群应当是来自亚洲而非西欧,从而也排除了前面提到的梭特朗假说(尽管该假说的支持者声称两者并不矛盾)。研究者认为,Anzick-1表明1.26万年前,美洲人的基因已经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组成,“海岸迁移假说”的支持者则认为,这是人们从海岸向内陆迁移的一个例证。

彼得森等学者认为符合他们数据的美洲早期居民迁移模型。该模型提出后已经收到了一些质疑,体现出海岸假说的支持者仍需寻找更多确凿依据。

由于除了打底的基因证据和极其有限的工具相似性之外,还缺乏足够的年代更早的遗址,“海岸迁移假说”与白令地峡传播说的决战才刚刚开始。不过这个假说已经引导“美洲文明探源工程”把大量资源投向太平洋海岸考古。从北美的加拿大、加州、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到南美洲的秘鲁、智力,考古学家正在全面展开工作。由于从冰河时代到现代,随着冰川的不断融化,海平面经历了60-米的上升,这导致可能存在的对于沿海航行迁移至关重要的诸多遗址,或许早已被海水淹没。这迫使学者们不但要重新绘制1万多年前的古海岸线,还要摸索新的思路来尽量减少“大海捞针”的难度。例如人类居住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要有淡水,那么如果找到河流在当时的入海口,那么有人居住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基于这样的推测,研究者已经开始在美国俄勒冈州和加州的两处年代早于克洛维斯文化的遗址附近,寻找古河口,并尝试在沉积物中打捞出早期人类遗物。

在俄勒冈海岸佩斯利洞穴(距今1.42万年)进行发掘的俄勒冈州立大学考古学家LornDavis团队。从年6月起,他们开始使用一条声纳船对约80米深的海底进行探测。

年8月,在“科学”网站上的一篇新闻里,记者LizziWad使用了如下标题:“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第一位美洲人是乘船到达的,现在,他们开始证明这一点”(该新闻见本文最下方“原文链接”)。目前考古学家们的工作让我不免想到电影“未来水世界”中为寻找陆地而付出的艰苦努力,不过如果看到近两年在S、N两刊,以及一众大牌刊物上不断发表的新发现和新数据,似乎距离把统治人们观念长达百年的旧有观念全面改写,已经越来越近了呢。

科技史要好玩

多年以后,面对辽阔的美洲大陆,克里斯多夫·陈将会回摸出当年读者赞赏的那块硬币,现在它扔出的领袖头像,或许能让3名水手回心转意。

——陈尔克斯《百年漂流》









































白癫疯能治好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shanhua.com/sbgx/13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