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海洋大事件

  一周过去了,中国海洋网《一周海洋大事件》栏目和你一起梳理、回顾本周都发生了哪些海洋大事。

1

国内新闻

●全国渔业渔政工作会议召开预计全年渔民人均纯收入元

1月12日,全国渔业渔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万吨,同比增长3%,增幅开始回落。全年渔民人均纯收入元,同比增长8.4%。“十三五”渔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渔业转方式调结构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初步成效。

●多个涉海项目荣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1月9日,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等单位支持的“变化环境下生物膜对海洋底栖生态系统的影响”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深海高精度超短基线水声定位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拟到年设立10个~20个示范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的海洋经济开发格局。

●我国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不再设置公众参与章节

近日,国家海洋局发布《关于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公众参与有关问题的通知》,自年1月1日起,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不再设置公众参与章节,改由建设单位编制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说明,并附上建设单位对公众参与说明客观性、真实性负责的承诺书。

●全国30%以上的管理海域被纳入红线管控范围

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日前在全国海洋工作会议透露,我国已全面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目前沿海11个省(区、市)已完成红线划定工作,全国30%以上的管理海域和35%以上的大陆岸线被纳入红线管控范围。

●国家海洋局修订《关于无居民海岛使用项目审理工作的意见》

1月10日,国家海洋局印发修订后的《关于无居民海岛使用项目审理工作的意见》。修改完善的内容主要涉及调整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审核委员会成员、细化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审理的基本程序、全面体现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等3个方面。

●农业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单

经地方推荐、专家评审和农业部部审核,河北省北戴河海域等22个海洋牧场示范区符合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条件,现予以公告。

●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维权与执法研究分会成立

1月7日,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维权与执法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在大连召开,标志着国内首个全国性高层次海洋维权与执法专业研究机构正式开始运行。分会将以我国海洋维权与执法领域的热点难点和重大海洋政策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并有计划地向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输送优秀涉海法律人才。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一届二次会议在京召开

1月8日,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基金会第一届理事长孙志辉提出基金会近期工作6项主要任务。一是要充分发挥国家海洋发展智库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三是要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四是要充分发挥人才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五是要充分发挥涉海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桥梁作用;六是要充分发挥海上丝路的友好使者作用。

●浙江嵊山海洋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系统正式建成

近日,在浙江舟山嵊山岛的峭壁绝顶,嵊山海洋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系统投入业务化试运行,与海南西沙站、福建宁德北礵站形成东海至南海北部海洋上空温室气体的监测网。

●山东出台“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山东将按照统筹海陆资源开发、产业培育、生态建设的要求,着力培育“两大引擎”,做大做强“四大基地”,优化提升“两个增长极”,科学开发“五湾、五岛群”,加快构筑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山东四市入选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城市获奖励13亿

通过激烈的竞争评审,年山东日照市、烟台市、威海市、青岛市分别入选国家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城市,共获中央专项奖励资金总额13亿元。

●青岛面向全球引进海洋人才最高万生活补贴

近日,青岛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发布《青岛市面向全球引进海洋高层次人才公告》,拿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青岛国际邮轮港管理局副局长等海洋高层次人才岗位余个,诚邀全球海洋英才来青创新创业发展。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招聘高层次人才最高提供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为进一步提升研究所在相关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重大项目和重要学科方向的部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凝聚与培养,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发布招聘公告,面向海内外诚聘杰出人才,最高提供万元科研启动/配套经费。

●两岸学者携手“支招”推动南海和平稳定发展

1月6日~8日,由中国海洋法学会主办,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协办的“两岸应对南海仲裁案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研讨会呼吁两岸学者携手推动南海和平、稳定与发展。

2

国际新闻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统计报告:全球建成1.5万个海洋保护区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日前发布报告称,全球海洋已建有1.5万个海洋保护区,覆盖面积超过万平方公里,占到全球海洋面积的5.1%、各国领海面积的12.7%,完成了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第10次会议通过的“爱知目标”的要求。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就此呼吁国际社会继续努力,力争实现在年前海洋保护区占全球海洋面积10%的目标。

●为应对中国公务船日欲向东南亚国家传授经验

日媒称,日本海上保安厅将从财年(今年4月1日至年3月31日)起正式援助东南亚各国的海上保安机构提高能力。海上保安厅将新成立负责援助和人才交流的专门组织,扩大在日本国内实施的实务培训的接收对象国,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强化关系。

●从海底监视外国潜艇俄罗斯机器人有望很快下水

据俄罗斯《消息报》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已开始部署“和谐”(Harmony)全球声呐跟踪系统。新系统年部署完毕后,俄军方将能“看见”世界各大洋中最偏远和以前无法侦察到的区域,尤其是能跟踪其他大国的军舰和潜艇动向。

●日法加强防务合作希望年合作开展海洋安全培训

日本和法国1月6日在巴黎举行第三次日法外长和防长“2+2”会议。双方在会后发表联合声明重申,两国将在多方面加强防务和安全合作。双方还将尽快落实在开发用于对抗水雷的水下无人机方面的合作,在亚洲和非洲加强安全领域合作,并希望今年在吉布提合作开展海洋安全培训。

●菲防长将视察南海岛礁军方称不会激怒中国

菲律宾新闻网站Rappler1月9日报道,菲国防部长德尔芬·洛伦扎纳计划视察部署在南海(菲律宾称西菲律宾海)岛礁上的部队。菲军方认为这并不会激怒中国,国防部长视察南海岛礁驻扎部队是一种姿态,菲律宾不会因与中国关系回暖而忽视该国的海上权益声索。

●沙丁鱼产量下降印度第二海产出口国地位不保

近几年,印度水产品出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捕捞渔业产量不断下降,出口国检验检疫门槛越来越高,产品出口难度不断加大。根据统计数据,-财年,印度共出口海产吨,出口额47亿美元;而-财年,出口量曾高达吨,出口额为55亿美元。

●-年西班牙主要港口拟投资14.18亿欧元建设交通互联

西班牙媒体1月10日报道,西班牙开发部部长塞尔纳称,年至年西班牙公共港口网络预计增加投资14.18亿欧元,目的是改善设施连接,特别是铁路和港口的接驳。

3

海洋经济

携手高新科技企业三亚打造新兴海洋经济组团

三亚市年年初已筹划一批如中船工业、中船重工等高新科技企业落户,打造新兴产业组团格局,着力发展海洋科技产业,促进蓝色经济质效双增。

●浙江打造海洋经济交通走廊经略海洋驶向深蓝

海洋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和重要增长点。近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郭剑彪表示,浙江将以构建海洋经济交通走廊为起点,打造交通走廊中国样板,支撑和引领浙江迈入海洋强省。

●年大连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亿元

日前,记者从大连市海洋渔业局获悉,年大连市海洋经济实现了持续稳步增长,预计全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亿元。

4

海洋科技

●海上建桥再添“神器”我国最大起重船在青岛交付使用

由中铁大桥局投资建造的“大桥海鸥”号起重船9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交付使用。这艘起重船起重量吨,主钩最高起升高度距水面以上米,是目前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起重船。

●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成功降落南极冰盖之巅

当地时间1月8日14时35分,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成功降落在位于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海拔超过米的昆仑站机场,并于当地时间19时50分成功从昆仑站起飞返航,实现了该类飞机世界上首次在此降落,在国际南极航空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黄埔文冲开建我国首艘海底管道巡线船

1月6日,我国首艘海底管道巡线船在黄埔文冲长洲厂区正式开工。该船设计总长66.30米,型宽14.0米,型深7.6米,最大航速13节,最大载重量约吨,续航力海里。具备海底管道工程阶段路由调查、海底管道定期路由调查和日常巡查、海底管道油气泄漏探测及泄漏点查找、海底管道潜水作业及ROV检测支持等功能。

●深海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1月10日在三亚揭牌

1月10日,深海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在三亚市中科院深海所揭牌。这是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海南诺亦腾海洋科技研究院合作项目之一。深海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将作为一个载体,将中科院深海所采集的深海数据结合VR技术进行可视化输出,从而更好的应用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我国首次实现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一体化监测

日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多参数自动监测设备投入使用,可为海岸带地区地下水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首次实现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一体化监测。

●“海洋六号”打响南极海底地质取样“攻坚战”

科考船“海洋六号”在结束与“雪龙”船的会师后,1月13日凌晨驶抵工作海域,开启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专项科考第二阶段任务。该阶段任务将以地质取样为主,兼顾完成多道地震等地球物理考察。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发布年十大科研进展

1月11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布了年十大科研进展,显示出海洋国家实验室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并在国际海洋科研领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地位。

5

展会论坛

●院士、专家齐聚"鳌山论坛"共商海洋新材料及腐蚀防护研发大计

1月10日-11日,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办的年第1期“鳌山论坛”隆重召开。本次论坛以“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为主题,旨在为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和自由讨论的交流平台,通过专家研讨、科学求证,以凝聚共识,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决策。

●平潭国际海岛论坛将于6月24日举行

平潭国际海岛论坛将于6月24日-25日举行。本届论坛以“蓝色经济生态海岛”为主题,共享全球海岛发展经验,形成海岛开发管理先进理念,构建全球海岛发展联盟,推进我国海岛经济发展,助力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

●“国内首个消防无人机行业第一展”5月在郑州盛大召开

举办至今超过7届的“中国(郑州)国际消防设备技术展览会”,目前是国内消防行业年度例会,每年5月份在省会郑州隆重举行。郑州国际消防展组委会正全力把“消防无人机展区”打造成为中国(郑州)国际消防展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品牌新型行业第一展。

●第三届中国国际海事信息化科技展览会3月29日在广州举办

“中国国际海事信息化科技展览会”将于年3月29-31日在中国广州·国际采购中心举办。届时将有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展示他们最新的技术设备,探讨最前沿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

6

军事新闻

歼-15在南海重点训练夜间起降提升作战能力

近日,执行跨海区训练试验任务的中国海军航母编队在南海某海域组织了歼-15舰载战斗机起降和编队多科目训练。军事专家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舰载机夜间起降是此次训练的重点,也是检验一支航空兵部队包括舰载机部队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海军航空兵在日本海开展舰机协同训练

中国海军新闻发言人梁阳1月10日介绍,中国海军航空兵9日在日本海与航经这一海域执行任务的海军舰艇编队进行了舰机协同训练,这是年度训练计划内的例行性安排,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地区和目标,符合相关国际法和国际实践,今后还将继续开展。

●国务院发表《中国的亚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书

1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亚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致力于维护地区海上安全和秩序,加强机制规则建设。中国将与东盟国家继续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争取在协商一致基础上早日达成“南海行为准则”。

●辽宁舰穿越台湾海峡惊动美国外交部这样回应

台湾“中央社”1月11日报道称,台湾“国防部”上午表示,辽宁号航母编队于1月11日07:00时进入台湾所谓的“西南防空识别区”,并且沿台湾海峡中线以西向北航行。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回应:辽宁舰训练过程中往返台湾海峡是正常的,对两岸关系不会有任何影响。

●美国海军制定新战略重回冷战时期追求“控制海洋”

美国国防部1月9日发布新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战略白皮书《重返海洋控制》,该新战略依然强调美国近年来所提出的“云杀伤”概念,但其关于美国海军战略的总体描述却用了冷战时代的“控制海洋”概念。

7

海洋能源

●《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

近日,国家海洋局发布《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将以显着提高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技术成熟度为主线,着力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工程化应用,实现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从“能发电”向“稳定发电”转变。

●韩国将建最大海上风电场装机容量99.2MW

1月5日,SDIA集团宣布与Saemangeum风电集团签订海上风电项目合同。该项目完全由私人投资,价值亿韩元(约3亿万美元)。工程将于年4月开工,预计年下半年完工。

8

海洋文化

●原创儿童文学丛书《我们的家园·走近海洋》在京发布

1月12日,黑龙江出版集团旗下的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与海南省儿童文学研究会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合作项目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我们的家园·走近海洋》丛书共4本,作品以广阔的大海为故事背景,通过拟人化的海洋动物故事,在给小读者们讲述海洋知识、普及海洋文化的同时,积极地输送着正能量。

●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揭晓

“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终评1月9日在广州举行,广州十三行、黄埔古港、汕头漳林古港、湛江徐闻古港等获评“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称号。

●江苏邳州西晋墓群连接“海上丝路”出土波斯文物

江苏邳州出现一批西晋时期的墓葬,专家表示,这是全国惟一没有被盗掘过的西晋墓群,历史信息极为完整丰富,尤其是来自太平洋或印度洋的鹦鹉螺杯,以及来自西亚萨珊波斯的玻璃碗,表明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年前就已经辐射到邳州地区。

9

海洋环保

●全球变暖趋势若持续99%的珊瑚礁或将白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全球变暖趋势若继续持续,本世纪内全球多数的珊瑚礁(约为99%)都将发生严重的年度白化现象。该研究同时指出,如果国际社会能够采取更加有效的减排措施,将可使珊瑚礁平均白化的时间往后推迟11年。

●三亚1月10日前完成珊瑚礁、砗磲制品全部退市

为全面落实《海南省珊瑚礁和砗磲保护规定》,三亚市工商局从1月8日起,在全市范围以日常监管和专项行动相结合,组织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对砗磲加工点、珊瑚礁、砗磲、玳瑁及其制品经营专卖户,开展“面对面、一对一”行政约谈,并责令整改,限期停止加工、停止销售、全面下架退市处理,要求确保约谈率达到%。停止加工、停止销售、全面下架退市工作要在1月10日前全部完成。

10

海洋教育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与三沙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1月13日上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与三沙市人民政府在海口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今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将根据三沙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三沙市联合开办涉海新兴特色专业,培养三沙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共同申报创建国家级热带海洋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泉州海洋学院首艘油轮实训船到达祥芝港

这艘长达50米的实训船将通过大型拖车运载的方式载往该校水上训练基地,到位后,学院还将聘请专家团队对整艘实训船做大规模的改良和修缮,以供海上专业学生实训及特种船培训之用。

●广东海洋大学公开招聘名教学科研人员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名教学科研人员。

11

海洋旅游

●永泰开建世界最大室内海洋展馆总投资约10亿元

1月8日10时,福建省永泰县葛岭大型文化旅游综合项目——海洋极地世界主体工程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室内综合性海洋展馆。

●西南地区最大海洋公园5月开园

上周,随着世界整块最大最重亚克力玻璃吊装成功,位于巴南龙洲湾的重庆汉海极地海洋公园揭开神秘面纱。海洋公园内的大洋生物馆、热带雨林馆将于今年5月正式开馆,水世界乐园也将在暑假前开业,整个海洋公园项目总面积达亩,建成后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海洋公园。   

点击上方图片报名参加航海冬令营!

中国海洋网综合整理,更多海洋资讯请查看“历史消息”

中国海洋网通讯员招募令:

为了给广大海洋爱好者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进一步丰富中国海洋网的原创内容,现面向全国招募通讯员,并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约稿,我们将选取有价值的原创内容在海洋网及海洋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shanhua.com/sbbz/91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