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浅水鱼雷VS美国铁棍鱼雷,谁是二战最

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太平洋战争可谓航空母舰的封神之战,航母舰载机取代战列舰的重炮成为海战场上最具决定意义的武器,即便坚甲巨炮强如“大和”号战列舰,最终也无奈地在美军舰载机的轮番暴揍下轰然爆沉,葬身大海。在二战时期,舰载机和岸基飞机攻击舰船主要依靠航空炸弹和航空鱼雷两种武器,由于鱼雷攻击目标水线下船体,会直接破坏船体水密性和平衡性,导致进水倾覆的毁灭性后果,普遍认为航空鱼雷相比炸弹更具杀伤力。

■一战时期英国皇家海军的“布谷鸟”式鱼雷机在投射航空鱼雷。

在二战时期航空鱼雷绝对属于尖端军事技术,即使鱼雷武器发明已经超过半个世纪,能够制造鱼雷的国家只是少数(即使现在也是如此,甚至比掌握导弹技术的国家还要少),而能够研发装备航空鱼雷的国家更是寥寥无几,仅有英、美、日等海军强国,就算是发明了早期自导鱼雷技术的德国也未能攻克航空鱼雷的难关,不得不求助于盟友日本和意大利。

■描绘年5月英军“剑鱼”鱼雷机对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进行空袭的画作。

从技术上说,航空鱼雷要比舰艇用鱼雷难度更大,这是因为航空鱼雷在使用条件和技术要求更加苛刻。与普通鱼雷不同,航空鱼雷是从高速飞行的飞机上发射的,通常要从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空中投入海中,不仅要考虑鱼雷在水中的运行状态,还要兼顾在空中的飞行姿态,而且在入水的瞬间要承受猛烈的冲击力,受惯性和重力的双重影响,入水后下潜的深度大于舰艇用鱼雷,要承受更大的水压,因此航空鱼雷必须具备更坚固的结构强度和更有效的姿态控制能力,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也更多。二战时期航空鱼雷水平最高的日美两国也不过各自装备了一种航空鱼雷,即九一式鱼雷和Mk13型鱼雷,它们都经历了反复改进后才趋于成熟,并在实战中取得了不俗战绩,下面就分别加以解说。

■二战时期德国空军He型轰炸机进行鱼雷攻击的画作。

九一式航空鱼雷

日本航空鱼雷的开发始于年海军舰政本部部员成濑正二造兵大尉前往英国考察鱼雷技术,在归国后提交了详细的技术报告,并以此为基础组成了以成濑大尉为首的技术团队,于年开始本国航空鱼雷的研制,经过数年攻关后于年定型投产,命名为九一式鱼雷,也就是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十年,日本海军就正式列装了这种攻舰利器。

■保存到今日的九一式航空鱼雷实物,于年定型投产。

九一式航空鱼雷直径毫米,长5.27米,重公斤,战斗部装药.5公斤,使用8缸星型活塞发动机驱动,在42节航速时射程为米,也可以调节为36节低速,射程延长至米。不过,九一式鱼雷的早期型号还达不到真正的实用化,存在结构脆弱、可靠性不佳等问题,在列装后始终处于边用边改的状态,实际上改进工作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受到性能限制,九一式鱼雷起初只能在低空低速状态下投射,不过日本海军早期的攻击机是低速和低空性能良好的双翼机,被视为优良的空射鱼雷平台。

■日本海军十三式舰上攻击机投掷九一式航空鱼雷。

随着速度更快的攻击机问世,要求航空鱼雷的性能也要相应提升,可以在更高的高度和更快的速度下投射。年,海军航空技术厂设计了一种木制稳定翼,安装在鱼雷尾部,以改善在空中的稳定性,在鱼雷入水时稳定翼会在冲击下自行脱落。这种稳定翼在日本海军内部被称为“框板”,根据使用机型的不同(单发舰攻或双发陆攻)又分为十字型和箱型两种形式。加装框板的鱼雷被称为九一式改一型,此后框板稳定翼成为各种改型的标配。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文献资料和影视作品将木制稳定翼视为珍珠港袭击时日军鱼雷实现浅水发射的原因,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错误,其作用只是提高飞行姿态的稳定,而且入水即脱,对于缩短鱼雷沉降深度并无明显作用。

■九一式航空鱼雷的木制稳定翼复制品,日本海军称为“框板”。

年推出九一式改二型的改进之处是加强了雷体结构,延长雷头,装药量增加到公斤,不过其最重要的改进则出现在太平洋战争前夕。在测试中日本海军发现,在投射速度超过公里/小时后鱼雷故障率大幅增加,在入水后会发生下潜过深、螺旋桨损坏、航向偏转、反向航行甚至自爆的问题,在大量观测后得出结论是鱼雷在高速飞行时发生横滚造成的,而要抑制横滚在当时认为难度极大,加上日本海军正致力于空射型氧气鱼雷的开发(九四式鱼雷),九一式鱼雷的改进一度停滞。

■九一式改二型鱼雷安装了横滚稳定器,改善了鱼雷的姿态控制,实现了浅水雷击。

然而,九四式鱼雷的开发未能取得进展,而珍珠港作战急需浅水鱼雷,海军空技厂只能进行紧急攻关,在年8月开发了横滚稳定器,这是一部由陀螺仪和气阀构成的精密仪器,通过感受姿态变化操纵一对安装在雷体后部的稳定舵进行调整,使鱼雷保持在稳定的姿态,而且在空中和水下都能发挥作用,不仅提高了鱼雷运行的稳定性,而且使沉降深度由60米缩小到20米,再配合精锐飞行员的超低空飞行,可以将沉降深度控制在10米,从而实现了浅水雷击,这才是珍珠港浅水鱼雷的真相。在战争爆发前,三菱长崎兵工厂紧急赶制了枚装有横滚稳定器的九一式改二型鱼雷,成为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头号杀器!

■九一式航空鱼雷最著名的留影,袭击珍珠港前放置在“赤城”号甲板上的改二型鱼雷。

■挂载九一式航空鱼雷的九七式舰攻从航母甲板上起飞。

■在珍珠港历史博物馆内陈列的日军九七舰攻残骸及其主要武器:九一式鱼雷和公斤穿甲炸弹。

年投入使用的九一式改三型鱼雷整合了木制框板和横滚稳定器,将雷头装药增加到公斤,增强了威力,重量增加到公斤,成为战争中日军使用最多的航空鱼雷,在印度洋作战、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南太平洋海战等历次海战中给盟军舰艇以重大杀伤。由于航空氧气鱼雷始终不能定型,日本海军只能以九一式改三为基础继续改良,又推出了多种改型,比如加强雷头结构、采用新型框板、增大装药量等,最终的九一式改五型装药量增至公斤,重量增至公斤,但射程航速减至米/41节。然而,到战争后期,美军已经掌握了战场制空权,日军飞机执行雷击任务的成功率几乎为零,九一式航空鱼雷基本上失去了出场机会。

■彩绘:挂载九一式航空鱼雷的九七舰攻,这是战争初期太平洋战场上最具威力的武器组合。

■年2月日本海军岸基航空队的地勤兵在为一式陆攻安装九一式鱼雷,此时雷击任务的成功率几乎为零。

Mk13型航空鱼雷

美国海军早在年就展开空射鱼雷的试验,最初的航空鱼雷由舰用毫米Mk7型鱼雷改装而成。年,美国海军启动了研发专用航空鱼雷的G-6计划,然而由于海航部队青睐准确度更高的俯冲轰炸,对航空鱼雷攻击期望不高,研发工作时断时续,直到年才进行了首次试射,最终于年正式服役,命名为Mk13型鱼雷,它也是美国海军第一种专门设计的航空鱼雷。

■美国海军早期进行空投鱼雷试验的照片,使用Mk7型鱼雷的改型。

Mk13型与同时代其他国家的航空鱼雷迥然不同,没有采用主流的毫米口径,而是选择了超过舰用鱼雷的毫米口径,初期型号长度仅为4.米,外形又粗又短,重量为公斤,雷头装药为公斤TNT,航速仅30节,但射程可达米!早期生产的Mk13型鱼雷与同期的美国舰艇用鱼雷一样存在严重的技术缺陷,可靠性十分低下,只能在20米以下高度和公里/小时以下的速度发射,而且在入水后很难正常启动或航行,在年7月的演习中VT-6中队投射了10枚鱼雷,只有1枚正常运行,5枚跑偏,4枚直接沉底!

■美国海军Mk14型舰用鱼雷(上)与Mk13型航空鱼雷(下)的对比,后者又短又粗。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Mk13型鱼雷除了射程外,其他各项战技指标和实战性能都远不及对手的九一式鱼雷,加上美国海军强调低空低速雷击战术,使得战争初期美军的航空鱼雷攻击只能以惨字形容,特别是在中途岛海战中,51架鱼雷机有42架被击落,却连一枚鱼雷都没有命中,由俯冲轰炸机包办了所有4艘日军航母!即使到年Mk13型鱼雷的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年中期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投掷的枚鱼雷中有36%未能启动,20%沉没,20%出现偏航,18%深度失准,2%在水面滑行,仅有31%正常运行,而故障发生率达到%!

■战前美国海军TBD鱼雷机在进行投雷训练。

■描绘中途岛海战中VT-8鱼雷机中队遭受日军屠杀的画作。

面对前线部队对鱼雷丧失信心的报告,美国海军军械部门全力推动改进工作,委托加州理工学院对鱼雷的流体动力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在某座湖泊上反复进行鱼雷投射,并以高速摄影记录姿态变化,分析问题原因。经过余次试验后,专家们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首先,摒弃了早期的低空低速投雷法,改为以26~30度的小角度俯冲高速投雷,以确保空中稳定性和最佳的入水角;其次,为鱼雷加装三种附件,改善姿态控制能力和稳定性,在雷头安装套筒状的阻力环,降低空中速度并在入水时起到减震作用,使用类似日本“框板”的箱型稳定翼,提高飞行稳定性,最后在鱼雷尾部加装环形护罩,改进鱼雷在水中的流体性能,确保平稳航行。

■这幅示意图展示了安装头部阻力环和箱型稳定翼的Mk13型鱼雷。

■年10月,美国海军“黄蜂”号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地勤兵们准备为TBM鱼雷机挂载Mk13型鱼雷,鱼雷上已经安装了附件。

经过测试上述附件效果明显,美军迅速在国内大量制造,运往前线供部队对现有鱼雷进行改装,同时也做了更多细节上的技术修改,产生了至少13种改型,后期生产的Mk13型鱼雷重量增至5公斤,长度4.19米,装药改为公斤高能炸药,航速增加到33.5节,射程为米,更为重要的是鱼雷的发射条件大为放宽,可以从米高度以公里/小时的高速投射,大大超过日本鱼雷,后者的最大高度限制为米,最大速度限制为公里/小时。在年初,美国海军甚至还进行了高空投雷试验,从2米高度投掷6枚Mk13型鱼雷,其中5发正常运转!

■表现美军TBF鱼雷机冒着防空炮火投掷鱼雷的画作。

■年冲绳战役期间,美军陆地机场上存放的Mk13型鱼雷,在阻力环上画上了鲨鱼嘴图案。

经过改进后,Mk13型鱼雷在年终于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战武器,在战争后期的海战中大放光彩,令日本海军大吃苦头,而Mk13型鱼雷最值得夸耀的战绩就是击沉了2艘号称“不沉战舰”的大和级战列舰,在年10月24日的锡布延海海战中,“武藏”号被命中了19枚鱼雷后葬身海底,而在年4月7日的冲绳特攻中“大和”号也吃了10枚鱼雷,倾覆爆沉!据统计,在二战中美国海军舰载机总共发射了枚Mk13型鱼雷,取得次命中,命中率高达40%,其中50%的鱼雷击中了日军航母和战列舰,堪称巨舰杀手!当年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对Mk13型鱼雷的评价相比开战时截然不同,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航空鱼雷,并继续服役至年!

■影片《阿基米德大战》中“大和”号战列舰被美军鱼雷命中的镜头。

■今日保存在博物馆内的Mk13型鱼雷,可见鱼雷尾部的环形护罩。

原创不易,看官们如果觉得内容还不错,请点赞和点“在看”。

欢迎搜索ID:PanzerCSG

或长按以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shanhua.com/sbtz/10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