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大展倒计时这些文物重器,都将在中海

年12月28日

由中国航海博物馆主办

云集全国10省市25家博物馆文物重器的

『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

即将正式开幕

展览共分为

“联通大洋”“异域奇珍”“海史掠影”

“海贸物语”“信仰之舟”“东西互鉴”

六个单元

从科技、物质、历史、贸易、信仰、文化六个角度

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中华航海文明

本次大展

都有哪些精彩内容与精美展品?

让我们先睹为快

古代航海“高科技”

第一章联通大洋

古代中国的航海科技一度称雄世界。帆、橹、舵、指南针、水密隔舱……正是凭借这些造船与航海技术,我们的先民才能够联通大洋,开启和海外的沟通交流之路。

新石器时代·陶甗

烟台博物馆藏

山东蓬莱海域出水的陶甗,器身有大面积海洋微生物附着体,是新石器时代蓬莱先民进行航海活动的遗物。

西汉·船纹铜提筒(复制件)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纹铜提筒,器身刻画四艘首尾相连的海船,每艘船上第五位羽人操持的大弧度狭长物体疑为尾橹,是目前关于橹的最早形象证据。

金·海舶纹菱花铜镜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镜面刻画了一艘单桅帆船,船身两侧有四道篷索,从不同方向加固桅杆,单片狭长的船帆已在风中张满。

元·针碗

旅顺博物馆藏

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是世界航海史上划时代的创造。大连地区出土的元代针碗,显示了水浮法指南针的妙用。这种指南针实用性强,最先用于航海。

琳琳琅琅舶来品

第二章异域奇珍

从汉至唐,海上丝绸之路由初具雏形到发展繁荣。随着中外交往的越发密切,各种海外舶来品进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为中国社会带来新的气象。

西汉·蒜头纹银盒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是西汉时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舶来品,银盒的工艺、纹饰、造型是古代西亚波斯金银器的风格。

西汉·金花泡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这些金花泡饰是广州南越王墓中墓主人衣服上的纹带饰物,是中国较早的舶来品,在古希腊遗址中曾有类似出土物。

西汉·弦纹玻璃杯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海外输入的玻璃制品对我国古代玻璃制造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器经压模成型后精细抛光,呈半透浅蓝,保存十分完整,极为罕见。

东汉·水晶玛瑙珊瑚珠串

广州博物馆藏

汉武帝时开始,大量海外的水晶、玛瑙、琥珀等各类宝石通过贸易流入中国。两广地区就出土了很多汉代时的宝石饰品。

波浪壮阔航海史

第三章海史掠影

唐宋之后,中国航海事业继续发展蓬勃。本单元择取部分人们耳熟能详的航海史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以点观面,讲述那些在史册中分量十足的航海故事。

遣唐使船(模型)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唐代,日本先后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渡海来华,观摩学习中国的制度与文化。遣唐使所乘的船只,建造者和驾驶者大都是唐人,属于典型的唐船。

明宣德·景德镇青花缠枝莲纹花浇

上海博物馆藏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这件花浇的青花用料为郑和从阿拉伯国家带回的“苏麻离青”钴铁矿,器型也由西亚铜器演变而来。

明·洪保“寿藏铭”

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博物馆藏

明代都知监太监洪保曾奉命一次出使西域、七次出使西洋,和郑和、王景弘都是宣德六年()下西洋时的正使太监。

洪保“寿藏铭”出土于南京洪保墓,直接记录了洪保参加的下西洋航海活动及到达的国家和地区。

明·崇祯帝册封琉球国王敕谕

旅顺博物馆藏

这件敕谕是明朝最后一次册封海外琉球国的文件,对研究中琉关系史具有重要价值。

香料白银丝瓷茶

第四章海贸物语

隋唐以后,海路大通。这一单元通过展示古代瓷器、丝绸、茶叶、香料等贸易商品,以及九艘著名沉船的出水文物,再现海丝贸易巅峰时期的熙攘繁盛。

南宋·纱罗对襟上衣

福州市博物馆藏

中国丝绸以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深受海内外欢迎。“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正是南宋诗人陆游对当时高级丝织物的赞誉。

元·青花花卉纹八棱执壶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

元青花因釉色浓艳、工艺精湛闻名海内外,是当时主要销往阿拉伯世界的外销瓷。这件元青花出水于南海海域,器身附着珊瑚等海底生物,别有生趣。

清乾隆·茶样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为瑞典“哥德堡号”沉船打捞出水的福建白毫茶,经广州出口,至今色味尚存。

西汉·乳香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中国从海外进口的货物以香料为主。乳香主要产于阿拉伯地区,汉晋时从大秦国(古罗马)进口的乳香多从南海地区输入。

明·威尼斯银币

广州博物馆藏

海上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外货币的流通。这枚威尼斯银币出土于明代广州市舶太监韦眷墓,现今世界上仅存两枚,通过海路流入中国。

宋·金项饰

广东省博物馆藏

“南海I号”沉船出水。此类物品在国内未曾出土过,可能是船上外国商人之物。

明·青花象首方足军持

广东省博物馆藏

“万历号”沉船出水,是十分少见的动物型军持。

明·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

广东省博物馆藏

“南澳一号”沉船出水,出水时瓮内还装有件漳州窑系青花碟,5件玉壶春瓶。“南澳一号”由漳州月港驶出,可能是南澳的民间走私船。

造像石刻说神佛

第五章信仰之舟

精神舶来品和物质舶来品形影不离。本单元的展品多为各式与宗教相关的造像、碑刻、供器等,讲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以及以妈祖为代表的本土信俗在中国沿海的传播与发展。

南朝·鎏金铜佛像

广州博物馆藏

佛教传入中国有陆路和海路两种途径,广州就是最早沐浴海上佛光的地区之一。这尊佛像立于莲花宝座之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双目微闭,开脸祥和,是南北朝时广州佛教兴旺的佐证。

北宋·长干寺鎏金莲花宝子银香炉

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博物馆藏

出土自长干寺地宫的礼佛圣物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繁盛的证明,也是南京受“海上丝绸之路”辐射影响的实物印证。这件香炉应为行香礼佛专用,存世数量极少。

唐至元·伊斯兰教徒珊瑚石墓碑

海南省博物馆藏

墓碑发现于海南陵水县,选取海南海边特有的珊瑚石制成,碑上以阿拉伯文篆刻《古兰经》文、墓主名字等,既有鲜明的伊斯兰教风格,又有独特的海南地域特色。

元·印度教恶魔石构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出土于泉州开元寺戒坛,这种恶魔石构件在南印度教寺很常见,被认为是起辟邪功用的“好恶魔”形象。

元·扬州天主教徒凯瑟琳拉丁文墓碑

扬州博物馆藏

此碑为意大利商人之女凯瑟琳的墓碑,碑上镌刻与墓主同名的基督教女圣徒凯瑟琳殉教的故事。碑上的中国样式木凳、唐草纹、汉字等中国元素,显示此碑应出自中国工匠之手。

清·《皇会图》

天津博物馆藏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皇会图》是以天津庆祝妈祖诞辰的皇会活动为题材的画作,深具天津地方文化趣味,是研究我国北方妈祖信俗的重要实物。

西洋味儿与中国风

第六章东西互鉴

大航海时代开启后,东西方文化交流空前深入。这一单元通过几十件集中西元素于一身的文物,讲述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通过航海,在科学技术、审美意趣、艺术风格、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交融与汇流。

清·广彩潘趣大碗

广州博物馆藏

广彩是清代康熙开海以后专为外销而生产的釉上彩瓷品种。“潘趣碗”一词音译自英文punchbowl,欧洲人用以调制果酒。这件潘趣碗器形硕大,共绘制个人物。

清·景泰蓝皮筒钟

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藏

明末清初,西洋自鸣钟受到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喜爱,很快在中国流行开来,其技术也为国内工匠学习和吸收。此件皮筒钟为法国产,通体采用掐丝珐琅工艺装饰。

满大人折扇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中国扇随海路流入欧美后,在18、19世纪风靡欧洲,成为名媛淑女服饰装扮的必备之物。

所谓“满大人”,是应西方市场的需求、迎合西方人对中国的想象而定制设计的清装人物纹饰。

清·银浮雕人物龙柄

“史溢泉、开利店”铭啤酒杯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这件啤酒杯周身錾刻中国风的刀马戏曲人物,腹壁上方饰盾形徽章,底部刻英文款铭,是年12月26日专为克拉克船长(Capt.Clark)定制的圣诞礼物。

清·镂雕象牙球摆件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广雕在清代焕发了新的活力。镂空雕刻是广雕的特色工艺之一,“鬼工球”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前期回顾

大展预告丨全国10省文物齐聚!足不出“沪”,看尽中华航海文明

END

来源

中国航海博物馆陈列展示部

供稿

蔡亭亭

编辑

唐一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shanhua.com/sbtz/7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