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珊瑚宝串
文
芥子
藏民族的珠饰多是外来品,而非本土产出,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人们喜爱佩戴红珊瑚为装饰品,从康区一直到阿里,色彩浓艳的珊瑚配饰款式各异,多姿多彩。西藏的珊瑚饰品,让热爱西藏的我们惊艳于其生命般鲜艳的红色。那些珊瑚项链,珊瑚头饰,还有耳环与戒指,从海洋来到世界的屋脊,最后得到了藏人的万般宠爱。
“芝玛”入藏
珊瑚的英文名称为Coral,来自拉丁语,藏人称为“芝玛”。
古代的西藏是欧亚大陆的聚宝盆。盛产黄金、麝香、羊绒的西藏,用无尽的财富换来了欧亚大陆的各色珠宝,西藏的珊瑚来源是多方位的,包括克什米尔,亚美尼亚,俄罗斯、尼泊尔等。商人们穿越喜马拉雅,把产自地中海的珊瑚运输至日喀则、西宁的贸易中心,再分散至西藏各地。
清代藏传直径约3厘米的珊瑚珠。摄影刘敏
藏民族佩戴红珊瑚的历史可追溯到吐蕃时期。藏人认为珊瑚具有防止灾祸、给人智慧、止血和驱热的功能,所以常把红珊瑚枝挂在小孩的脖子上,使红珊瑚蒙上一层神秘的神话色彩。珊瑚也是战士的护身符。藏民族崇尚红色,把珊瑚火红的颜色与太阳相联系。
红珊瑚在藏民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对红珊瑚的喜爱不但是出于审美的需要,世俗生活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藏族人民豪放的文化精神和宗教信仰。同时,红珊瑚在藏族服饰的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藏民族具有深远的宗教和文化联系。
后藏地区的配饰,采用珊瑚、绿松石、蜜蜡、银噶乌等古老的搭配,图中珊瑚已被染色的海竹代替。摄影芥子
藏族女子的珊瑚配饰,由桶型珊瑚珠串成,间隔绿松石,玛瑙,杂色为串,色彩搭配浓烈,再配上装有佛像,佛经的小银噶屋,华丽高贵,女子平时戴一串(约有30颗珠宝),节日盛装时戴2至8串,男子则喜戴大珊瑚珠子,环绕胸前,英雄气十足。
红珊瑚还是唐卡绘制中价格昂贵的颜料,将珊瑚磨制成粉末再用胶融合,便成了绘画唐卡不可或缺的红色颜料。
在现代的节庆中,藏族女性也依然喜欢身着传统服饰,佩戴珊瑚珠串。摄影范久辉
珊瑚的佩戴
西藏的珊瑚珠子多出自明清两代,形状为圆筒形,尺寸从几毫米到五六厘米不等。不同于现代的珊瑚珠子,古代珊瑚珠子的孔道大,由于长时间绳子的摩擦,孔道呈现水滴形状。那种色泽粉红的珊瑚,是明清两代的流行色,从北京的皇室到蒙藏牧民,都喜欢这种柔和的珊瑚,俗称为孩儿面。
历史上,西藏贵族的珊瑚饰品都是用高级别的红珊瑚制成,色彩纯正,形状工整,尺寸大,没有虫眼和白斑。这种高级别的珊瑚,在那个时代就是价格惊人的奇珍异宝,多由中央政府,蒙古藩王赐予,世代在大家族中流传,很少出现在民间。
在藏区,珊瑚是女子世代继承的陪嫁品,历经数百年,装扮着藏人的骄傲。摄影芥子
康藏地区的康巴服饰与配饰中,男装饰品有金银镶边的红珊瑚大耳环,珊瑚、玛瑙、琥珀等珠宝项链;康巴女装则是佩戴由银和金铸造中间镶嵌红珊瑚的“梅朵”头饰,都体现出藏民偏爱红珊瑚的强烈民族情感。
历史上,红珊瑚与佛教关系密切,珊瑚与金、银、珍珠、玛瑙、琥珀、琉璃并列称为“佛教七宝”。印度和西藏人视珊瑚为如来佛的化身,会用珊瑚用来做佛珠,但普通的修行者无法使用这种价格昂贵的佛珠,只有喇嘛高僧才会持有红珊瑚所制的念珠。珊瑚佛珠是藏地佛教的珍惜法物,在清宫旧藏里,有馈赠西藏大喇嘛的珊瑚佛珠,皆由正圆的珊瑚珠串成,色泽纯美,工整漂亮,藏人与信仰的虔诚,赋予老珊瑚佛珠温润的光泽,数辈大德恳切的吟念真言,让珠子有了奇妙的灵气,修持或者禅定中,老珊瑚佛珠有如良师,在默化里引导菩提慧根。
西藏珊瑚珠大部分是清代的,色泽温润,桶型,孔道大,多用于女子的配饰,如项链,头饰。摄影芥子
五世达赖对西藏贵族服饰的改革与制定,规定了贵族佩戴珊瑚珠的款式,如,清代《西藏图考》记载,右耳垂珊瑚坠,用大珊瑚两颗,上下金镶,名,工匠。在贵族服饰珠饰里珊瑚与蜜蜡等珠子被誉为神珠宝。
十七世纪,噶厦政府正式规定了官员贵族穿戴的宝饰装款式,这种在大法会,藏历新年初二的庆典中穿着的高贵服饰中,硕大红润的珊瑚项链极为醒目。今天我们在藏地牧区节日里看到的,牧民们穿戴的耀眼珠饰,就是对旧时贵族宝饰装的模仿。
古代西藏民间的珊瑚饰品,要简单很多,就是几颗小珊瑚珠儿随意地串在绳子上,然而就这几颗珊瑚,也是牧民几辈子的积攒,嫁自家女儿时,作为隆重的陪嫁,万分珍惜,但在需要供奉菩萨时,却也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珊瑚奉献出去,让它成为寺庙里菩萨佛像的璎珞挂饰。
阿里普兰县科迦村祖传科迦服饰上,缀满珊瑚、蜜蜡、松石等。摄影杨建
珊瑚的鉴别
仿制珊瑚与真珊瑚价格差距很大,低仿的塑料制品,很容易分辨。最难分辨的是十八世纪的料器(赛璐璐)仿珊瑚,那时制作的假珊瑚,色泽逼真,纹理自然,还有人为的虫眼,为了重量会在料器(赛璐璐)里填充铅,极难分辨,对西藏古代珠子经验丰富的康巴商人有时都会买错。还有一种,就是残破珊瑚的再次拼贴,也要注意。
对真伪的鉴别,只有多看真的,多摸真的,自然就会对假的有排斥。流传的一些鉴别方式都不是绝对的,还是要告诫喜爱珊瑚的朋友们,多看真的,才会认知假的。
有的海竹也称为“象牙珊瑚”,以有竹节状为特征,通常为白色、土黄色。树枝状,沿树枝常有纵向纹理,横截面有同心环和放射状纹理,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市场上销售通常都进行染色,多为红色,仅附着在表面,切磨后露出本色。大多作为项链、念珠、摆件等。
清代珊瑚朝珠。摄影高强
海竹染色是近来常见的假冒珊瑚,它和珊瑚的区别在于海竹染色有明显的纵纹理、颜色均匀,给人以呆死涩的感觉,没有珊瑚细腻的纹理的特征,海竹被普遍的用于替代真品珊瑚,但容易分辨。
白珊瑚的染色,也很普遍,商家将价格比较低的白珊瑚进行再次的染色,冒充红珊瑚,染色的珊瑚,色泽不自然,呈现一种干枯的红色,但这种染过色的珊瑚,若是久经佩戴,便几乎无法分辨。
有时,价格是辨别珊瑚真伪的最有效的方法,珊瑚作为一种价格贵重的有机宝石,绝不会很便宜的出现在市场上。
珊瑚的保养
珊瑚饰品怕酸,怕热,怕和硬物碰撞,接触香水、酒精、油污,化妆品会影响其光泽,甚至受腐蚀导致珊瑚变色,破裂。所以,在洗浴时,一定要将珊瑚饰品取下,不要让珊瑚沾染清洁用品。珊瑚很怕长时间的汗液侵蚀,贴身佩戴时间久了,珊瑚表面会变的干涩无光,特别是易出汗的夏天,可以在佩戴后用清水冲洗,再用干净的布擦干,涂上一点点的橄榄油。
(本文摘自《西藏人文地理》,原文有删减,转载请注明出处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