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井洋讨鱼说

官井洋的来历历来说法不一。

《粤闽巡视纪略》卷五提到:

“三屿在六都,少(稍)南为林长屿海口,金溪水出焉。海中又有官護屿、乌屿,盖所以为三屿也。或云海中有三小墩即三屿,故以名。过海口,又南为骝山,山形秀耸,有骅骝奔驰入海之势,故名官護屿,志作官扈山。地势坦舒,土壤饶沃。山尾洋底有井,源出浙江龙泉县界,东流至斜滩,过载首,合松潭溪,至廉首村,会此,名曰官井洋,出此则渺茫大海矣。”

就现有的资料看,这恐怕是官井洋来历的最可靠说法。

都知道官井洋盛产黄瓜鱼。每年的农历三四月份,楝花开时,黄瓜鱼结队趁潮而至,以洋内风波平静,浮游生物多,足可以产卵繁殖故也。

旧年的这个时候,官井洋最为热闹。竹江张曲楼写有《官井捕鱼说》,“当瓜鱼中水,数千艘汹汹飞桨,浪飞交舞,瓜声、橹声、人声,渺绕杂沓,奔腾澎湃,万艘穿织,海为震动。”年春间,游寿教授亦曾以古稀之年,亲赴官井洋一睹讨黄瓜鱼的盛况:

“只见以百计的渔船,以围津方式,在渔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百舸扬帆,撒网围捕,广播声、笑语声汇成一片……当年游教授虽已68岁高龄,却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如此壮观的场面,……她从这条舢舨跳到那条舢舨,从这边小船爬上那边大船,抱起金闪闪的大黄瓜鱼,边摸边看,乐而忘返(孔庆荣《游寿教授生前回乡轶事》)。”

黄瓜鱼又称石首鱼,《清稗类钞》载:

“石首鱼,以头中有石状小块二,故名,亦名黄花鱼,俗称黄鱼,可食。体扁口阔,上颚长于下颚,鳞细,色黄如金。集于近海泥底。曝干曰鲞[xiǎng]鱼,俗称白鲞。其鳔可制鳔胶。

石首鱼每于楝花开时,结队趁潮而至,一网可得数百头。渔者多放船,候于山礁间,截竹为箘,每至,则海风吹腥,江潮喷雪。网得者,盛于淡水,沃以厚冰,可支数日。四五月间,渔艘市冰以往,满载进黄浦,小船插三角粉红旗,鸣锣集市,曰贩冰鲜。吴俗最尚此鱼,每尝新时,不惜重价,故有典帐买黄鱼之谚。”

关于这个“鲞”字,据说是吴王阖闾的创造。

范成大《吴郡志》卷五十载:

“阖闾十年,国东有夷人侵逼吴境。吴王大惊,令所司点军。王乃宴会亲行。平明,出城十里,顿军憩歇,今憩桥是也。王曰进军。所司又奏食时已至,令临顿。吴军宴设之处,今临顿是也。夷人闻王亲征,不敢敌,收军入海,据东洲沙上。吴亦入海逐之,据沙洲上。相守一月。属时风涛,粮不得度。王焚香祷天。言讫,东风大震,水上见金色逼海而来,绕吴王沙洲百匝。所司捞漉得鱼,食之美,三军踊跃。夷人一鱼不获,遂献宝物,送降款。吴王亦以礼报之,仍将鱼腹肠肚以咸水淹之,送与夷人,因号逐夷。夷亭之名昉此。吴王回军,会群臣,思海中所食鱼,问所余何在。所司奏云:并曝干。吴王索之,其味美,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今从失,非也。鱼出海中作金色,不知其名。吴王见脑中有骨如白石,号为石首鱼。”

《吴郡志》卷二十九又提到:

“《吴地记》:吴郡鱼城下水中有石首鱼至,秋风为凫,凫顶中有石。吴录又云:娄县有石首鱼至,秋化为凫,凫头中犹有石。今惟海中,其味绝珍,大略如巨蟹之螯,为江海鱼中之冠。夏初则至,吴人甚珍之,以楝花时为候。谚曰,楝子花开石首来,笥中被絮舞三台。言典卖冬具以买鱼也。……二十年来,沿海大家始藏冰,悉以冰养鱼,遂不败,然与自鲜好者味终不及。以有冰故,遂贩至江东金陵以西,此亦古之所未闻也。”

“楝子花开石首来,笥中被絮舞三台”概就是“典帐买黄鱼”的出处。黄瓜鱼一度还是贡品。《燕京岁时记》载:“京师三月有黄花鱼,即石首鱼。初次到京时,由崇文门监督照例呈进,否则为私货。虽有挟带而来者,不敢卖也。”坊间端午节,出嫁的女子亦以黄瓜鱼作为馈赠娘家的上选礼品,称节鱼。《竹间续话》里提到“吾乡以鱼为贵。上市时,婿家必以礼送其妻父母。俗有‘荔枝红,送丈人;鱼奶,送丈奶’之谚。”

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载:

“浙渔俗傍海网罟,随时弗论,每岁一大鱼汛,在五月石首发时,即今之所称鲞者。宁、台、温人,相率以巨舰捕之。其鱼发于苏州之洋山,以下子故浮水面,每岁三水,每水有期,每期鱼如山排列而至,皆有声。渔师则以篙筒下水听之,鱼声向上则下网,下则不,是鱼命司之也。舵师则夜看星斗,日直盘针,平视风涛,俯察礁岛,以避冲就泊。是渔师司鱼命,舵师司人命。长年则为舟主造舟募工。每舟二十余人,惟渔师、舵师与长年同坐食,余则颐使之。犯则棰之,至死不以烦有司,谓之五十日草头天子也。……每期下三日网,有无皆回,舟回则抵明之小浙港以卖。港舟舳舻相接,其上盖平驰可十里也。舟每利者,一水可得二三百金,否则贷子母息以归。卖毕,仍去下二水网,三水亦然。获利者,鏦金伐鼓,入关为乐。不获者,掩面夜归。然十年不获,间一年获,或偿十年之费。亦有数十年而不得一偿者。故海上人以此致富,亦以此破家。此鱼俗称鲞,乃吴王所制字,食而思其美,故用美头也。”

因了“五十日草头天子”故,《官井洋讨鱼秘诀》一书记载了出海讨鱼的诸多禁忌,又记述了官井洋十八暗礁的分布情况。当然,是书的重点在于介绍找鱼群的方法。大黄鱼汛期,一般夜间鱼群不在官井洋内栖息,白昼则成群结队游进官井洋产卵。渔师必须了解当天的早、汐、中潮时分鱼群的动向,然后判定渔船应开到何处停泊,何处听鱼声。这是因为“有得鱼多,反惧没溺而割网以出之者;有空网不得只鳞者(《广志绎》)”。产卵期间,大黄鱼会发出“呱呱”的叫声。根据这个声响,渔师依靠木浆听鱼声,以判别大黄鱼的动向,推测鱼群栖息的水层,跟踪追捕,是为“讨”也。

大黄鱼因其叫声“呱呱”而称黄瓜鱼?这只是一种猜测。清朝的梁章钜,福州人,他在《浪迹三谈》卷五提到:“王瓜鱼,此鱼以四月王瓜生时出,吾乡因呼为王瓜,亦称瓜鱼,而他乡人多呼为黄瓜鱼,因复称为黄鱼,皆误也,其实古名石首鱼。瓜鱼乃常馔,甘美而清真。”据他的观察,温州虽也产黄瓜鱼,“平心按之,石首鱼不如福州,……不足为口福之夸也(《浪迹续谈》卷二)。”

黄瓜鱼又称黄花鱼,则是因为鱼的花色。《香山县乡土志》称,“石首鱼黄花与白花,皆鲈属。白花腹中白鳔可作胶,补肾,酿酒良。黄花惟大澳海有之,能鸣,网师以长竹筒插水,听之,闻其鸣,则下网,每获至千余,十月最多。”范成大在《吴郡志》卷二十九曾提到“海上八月间又有一种石首,此时天凉不假冰养而自鲜美,谓之回潮石首”,看来《香山县乡土志》的记载也是有根据的。

《竹间续话》卷三载:“石首鱼,俗呼黄花鱼,宁德县三都官井洋产最多。官井洋在青山下覆釜屿前,洋底有井,风涛易作,又号三江口。每至梅雨时,渔者以竹筒插水,验其声下网,得鱼则吹螺以招买者。鱼盛时,土人各刺舟至官井洋,谓之看黄花,必买鱼而归。俗以槐豆花多寡卜鱼盛衰。崔挺新,字松门,有《石首鱼歌》,可志风土也。歌曰:‘官井之水涌沧波,黄花逐浪纷飞梭。网师得鱼健吹螺,船头市集相肩摩。花开槐豆盈山阿,今年鱼比去年多。笑余豫蓄宜城醝,烹之霍霍刀快磨。佐以莼菜和咸鹾,晨餐一饱醉颜酡。兴酣还欲问东坡,鲈鱼较此味如何?’福州人呼为黄瓜。瓜,花之误也。”

想当年,老子在县报当记者那会,几经官井洋。海上渔排见过,亦蔚为壮观,称渔村,只不再有官井洋讨黄瓜鱼的盛况。亦曾见过著名的覆釜山,于万千波涛之中,形如覆鼎,相当逼真。只可惜当年没有手机相机,这一幕只在记忆里。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shanhua.com/sbsz/1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