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档案著名摄影家肖殿昌作品欣赏

肖殿昌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士会员,曾任佳木斯大学客座教授和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摄影专业讲师。年开始摄影,在《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杂志》、《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等各类摄影报刊发表摄影作品约余幅,摄影文章12篇,有余幅作品在国际和国内影展中获奖,先后3次参加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展览、中国凤凰国际摄影展览、日本东京交通摄影展览。分别荣获黑龙江省文艺精品1等奖、省和佳木斯市文学艺术优秀创作奖,评为佳木斯市先进文艺工作者。

个人摄影主题作品有《东北乡村生活》、《关东风情》、《百姓名家故事》、《百姓传家宝》、《最后的家园》、《没有光环的英雄》、《森铁工人》、《最后的蒸汽机车》、《赫哲鱼皮部落》、《鄂温克驯鹿部落》。年和祝全一为黑龙江拍摄制作了《壮美黑龙江》大型画册,在哈尔滨展出专题大型摄影展《壮美黑龙江》,并致力于研究数码高品质图像。

一、赫哲鱼皮部落

赫哲萨满在祭祀开江的河神。赫哲族信仰萨满教,认为山川都有神灵主宰,相信万物有灵,在祭祀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时由萨满跳神,呼风唤雨,驱邪敬神。

赫哲渔民对各种鱼类的习性非常熟悉,捕鱼技术也相当熟练。在繁忙的捕鱼季,满江渔船满江网,渔船来回穿梭。江边的滩地上,男女老少晒网织网,卖鱼卖鱼的人声鼎沸,岸边马哈丰收成堆,晒满了鱼干和鱼皮子。

赫哲族居住地区,是我国黑龙江省的东北部与俄国接壤的一块三角地带,为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这里景色壮丽,河流交织,江流宽稳,土壤肥沃。三条江水盛产各种鱼类,以鳇、鲟和鲑鱼(大马哈鱼)最为著名。

在乌苏里江上捕鱼的赫哲族渔民。乌苏里江是黑龙江流域唯一污染小的江,是毗邻俄罗斯的界江,风景秀丽,渔产丰富,历史上这里生活了很大一部分赫哲族,还有和赫哲族一样的瓦尔噶族已经融合在了赫哲族之中。

黑龙江早年盛产鲟鳇鱼,每当开江季节,在轰隆的开江冰裂时,经常能捕捉到撞昏的大黄鱼。如今过度捕捞,这种珍贵鱼种已经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赫哲人选择江河两岸和猎场附近的地方居住,有临时和固定两种。临时住处是“尖顶棚”和“圆窝棚”,是为逃避野兽和火灾袭击,在树上支起类似古人的巢居,固定住处过去为用桦皮、兽皮、茅草搭成的尖顶“撮罗子”、园窝棚和尖的圆的顶子简易棚子。固定住处过去是夏季构木而居的“马架子”,冬则凿地为“地窨子”,有穴居的遗风。较普遍地住泥墙草顶房屋。这是赫哲族传统的储藏鱼米的鱼楼子。

吃杀生鱼的赫哲族人.赫哲族这个渔猎民族养成了特殊的食鱼方法,三江出产的各种鱼在他们这里都有其独特的吃法,独特的食鱼法有“杀生鱼”“冻鱼片”“炒鱼毛”“塔拉哈”。

赫哲族渔民现在有固定的捕鱼滩地,每年在春秋两个不同的捕鱼季节,会到不同产鱼的滩地去固定捕捞。

桦皮船在捕鱼中轻盈快捷,一人划船一人捕鱼,经常用鱼叉追捕大鱼。

解放前,赫哲族由于生产落后,生活困难,疾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到解放时只剩下多人,现在已经发展有人。如今昔日濒临灭绝的赫哲族已经走向富裕生活,住着现代化的民俗新村,开着机船捕鱼,唱着“乌苏里船歌”“鱼儿满仓,歌满江”过着幸福生活。

撮罗子是赫哲族传统的民居,一般是在地下挖坑而建,搭建简易快捷,冬暖夏凉。

赫哲人在特敬神祭祀时,由专门的萨满来跳神祭祀。他们和满族信奉的萨满有一些区别,满族的萨满祭祀属于宫廷祭祀,赫哲就是“野祭”。跳神时,他们模仿万物神灵的动作,跳“鹿神”和“熊神”,每个神曲的调子也高亢舒缓不一样。跳神的时候,萨满也念念有词,手打“神鼓”,摇摆跳跃虎虎生威。

身着鱼皮衣的赫哲族女孩。鱼皮衣是赫哲族传统的服饰和工艺,他们就把捕获来的大鱼鲢鱼、鲤鱼等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用鲢鱼皮线和鹿筋线缝制而成。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明清时期因而称他们为“鱼皮鞑子”。

“佛额什克斯”是赫哲语旧历年或大年除夕的意思,和汉族一样有些相同。他们还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七月十五的“鬼节”他们有“河灯节”祭奠故去的亲人,敬仰神灵.

赫乡的三江水里生产“三花、五罗、十八子”,过去一天打上来成百上千斤鱼是经常事,一条几十上百斤的大鱼竖起来象小孩子一样高大,要几个人才抬得动。大的鳇鱼几百上千斤,捕获时要多人用滚钩鱼叉,闹得翻江倒海才能够弄上来。赫哲族早年也打猎为生,

夕阳下的滩地,渔民在补网。

大马哈鱼是黑龙江的特产,现在少而珍贵,大的马哈一般都在20斤左右,新鲜马哈刚上市要80元一斤。

和北方其他信奉萨满教的民族一样,赫哲族崇拜火神,点火用火时萨满在祭祀。

乌日贡大会上的竞技活动.赫哲族人喜欢摔跤、射箭、角力划船等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活动,这也是他们从古老的劳动中提炼出来的体育运动。

“乌日贡”是赫哲族传统的节日,也就是赫哲语欢乐的意思。这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早年赫哲人渔猎丰收的时候,一些部落和滩地都聚会一起,跳神,划船射箭比赛,把渔网和绳子拴在身上拉力角力,然后吃鱼宴,跳篝火舞。发展到现在,每年的七八月间赫哲族都要举行“乌日贡大会“来欢庆和娱乐。

二、鄂温克使鹿部落

有“山林之舟”之称的驯鹿是远古驯鹿鄂温克祖先从猎取的6只野鹿开始驯养繁殖的,始终是猎人们役使的交通工具,现在鹿少了,交通发达了,它只有单一的药用价值了。

83岁的玛利亚.索是驯鹿鄂温克年长的酋长,她的祖先是从贝加尔湖迁移过来的,她生长在大兴安岭深林里,驯鹿和大山就是她的一切。,

现在的驯鹿由于很少驯养,大都在山里自由放养,已经逐渐回归了野性,因喜食森林苔藓,胆小爱动,经常生活在深山密林中,只有吃豆饼和喂食咸盐的时候才回点上的驻地。冬季漫长的大雪封山的时候,驯鹿都放养在深山里,很长时间不回家。害怕它们被野兽侵害,被偷猎人误伤,猎民经常要顶风冒雪,趟着没膝深的大雪四外去寻找。

达瓦的妻子郭芳给鹿群喂料。过去他们的猎民点红火的时候有三帮鹿群,十几个人。从满归老敖乡搬到根河新敖乡后,他们的鹿群吃涨肚病死很多,乡里解决不了,他第一个重返大山放鹿。现在他的猎民点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

玛利亚.索和女儿马露莎在清点照顾鹿群。驯鹿的鄂温克妇女除了做饭照顾男人外,还担负驯养驯鹿,喂盐和料等其他很重的活计。

土刨每天都这样挤鹿奶,这个活很少有人会干。鹿奶是鄂温克最好的食物,他们用来制作鹿奶茶和发酵烤制香甜的主食“列吧”。土刨是敖乡的民族歌手,原生态驯鹿鄂温克的歌曲唱到了盟旗和北京的大舞台,还经常被外国人录音。她上过大舞台,进过大录音棚。

70岁的巴拉杰依和儿子女儿常年在阿龙山的北部猎民点,有80多头驯鹿。冬季鹿群很少回家,鹿群找回来之后就是喂盐和豆饼,她手拿的是驯鹿人专用的兽皮盐料袋,上面有铃铛和兽骨,摇晃响铃的时候,鹿群就会闻声而来。巴拉杰依的大女儿柳芭和儿子唯佳都上过中央民族大学,是鄂温克有名的画家,最后都不习惯城市生活而回山养驯鹿。可惜的是柳芭在40多岁的时候意外身亡,儿子唯佳再次结婚上了海南。

夏季山里凶猛的蚊蝇很多,猎民要伐树木生火,上面放上大堆湿漉漉的地衣和草伐子来熏蚊烟。鹿群最害怕蚊蝇叮咬,浑身肿胀生皮肤病。升起蚊烟鹿群围绕蚊烟不走,整个夏天天天熏蚊烟,伐树看火每天都需要几个专人来管理。

大山里的猎民点没有通讯,没有电,很少见人,到了黑夜最难熬。有什么事情要走出去几十里地打电话找人找车,乡里专门给猎民配备了车辆,猎民点有事打电话就来。但是,在大雪封山和雨天泥泞的时候什么车辆也进不来。缺少医药和蔬菜是常事。

驯鹿的鄂温克生活始终保持着俄罗斯的生活习惯,像玛利亚.索这样的老人服饰都是俄罗斯人的打扮,他们的语言属于通古斯雅库特语言,其中还有俄语,夹杂着个别日语,是日本统治时期强化训练造成的。她定期烤制俄式“列吧”,供整个大点人吃,现在敖乡只有她一个人烤制“列吧”了。

玛利亚·索,敖鲁古雅被称为驯鹿鄂温克的酋长,也是最后的女酋长。只有她一个人一生的大山生活,记录了驯鹿鄂温克的全部生活历史,她就是驯鹿鄂温克的象征。她热爱传统文化,传播风俗习惯,会唱民歌,讲神话故事,很多中外关于驯鹿鄂温克人的记录都出自她的口实。

玛利亚.索习惯了山里的生活,她经常自己独坐在帐篷里木板上喝茶向外张望,一个十几年的老狗与她为伴,一口奶茶一口列吧就是一天,他的内心里有他的鹿群和大山,还有对亲人的怀念。

祭天是活动的主要仪式。满族的家庭院子里都高高竖起一个神杆,尖尖的顶上有个盛东西的锡匣子,这就是“梭罗杆子”,满族人把它视为通天拄。“梭罗杆子”下面摆好了供桌,然后作为“领牲人”,在猪耳朵里到上一酒盅酒,开始杀猪,宰杀完的猪面向东南已经摆在了供桌上,族人下跪祭天。

“察玛”是满族对“萨满”的叫法,“萨满”满语的意思是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察玛”是义务的娱神者,其职能读懂满语和祭文,是向祖先祈祷的中介者,就是满族祭祀天地祖宗仪式的主持者。他们都是本人自愿,族人推荐,经过学习训练的。他们没有什么特权,其规定要求很多,就是不准吃狗肉,不许戴狗皮帽子,不准跳大神当巫医神汉,不准进产房,不抬亡人,要不就视为不洁,防碍敬祖神。

“察玛”跳萨满舞,也叫“扭腰铃”。都是二人搭配成一伙,手持萨满神鼓,腰系铁腰铃,按照固定鼓点叮叮咚咚地走慢步,一拧一晃地用鼓鞭敲击手中的圆圆的萨满皮鼓,左右来回甩动腰间的腰铃,就奏乐出嗵嗵锵晃琅琅的美妙乐章来,其悦耳动听,节奏明快。

满族敬奉火神,在祭祀的时候,贡品都要经过火堆的洗礼。

跳“活猪神”,在众“察玛”们的跳神鼓声中,大家把一口活猪拖进了屋里。随即,开始跳“活猪神”,当庭宰杀完活猪,马上就大卸8块。“大察玛”带人把煮熟的猪肉瓣子还原对成整猪的形状,他们叫“摆件子”,用一个干净的桌子放上“摆件子”,然后供奉在祖宗板前。又开始跳了两铺神。

“甩香碟”,由男女3对“察玛”念两遍祭词,拿着上香的特制碟子边摇晃边用满语唱起神歌来。早年,在这个祭祀的时候,是甩哈利马刀,也叫“九弯刀”,那是专门用作祭祀用的重要法器。那时的“察玛”,来回挥舞栓着5个铜铃弯弯曲曲的大刀片,以示威武壮观。后来他们没有了这个古老的物件,族人里还不允许制作法器,后来才改弦更张,采用“甩香碟”来代替了。

族人都要先祭拜祖宗

满族家祭祀三天要杀三口黑色的猪,还都要扒皮,满人叫做“脱袍”,脱袍后的猪皮要用明火烤干收藏起来。

祭祀老神树是满族祭祖的重要仪式,老神树是神灵的居所,满族人认为森林山川都由神灵护佑他们在神树上悬挂彩色布条或纸条表示对神的敬。祭拜完神树,一个“察玛”爬上神树,把年糕等供品摆上大树的树叉上,供给神树和救祖是鸟神乌鸦。还把五颜六色象征着满族“八旗”的旗帜挂在树枝上,随着它的迎风招展,展示着满族“八旗”的辉煌和精神。

“背灯祭”是祭祀最早的仙人祖宗“达玛法神”,现在佛爷板上就一个“梭利条子”,供奉的是他们一对男女夫妻,背灯就是纪念两位神仙在山洞里结婚同房,有同于别的民族的生殖崇拜一样,这是不能够叫人们知道和看见神秘仪式。族人都很肃静神秘,面向佛爷板端坐跪拜,闭灯后,就只听到屋子里面一片诵经声。

星星祭是在晚间举行的,人们跪拜向着东南方,面对的是满天星斗,前面是香火光亮闪闪的供品桌,最前方是“脱了袍”的神猪,也就是把它贡献给了神灵的星星。“大察玛”面对苍天念着满语祷告词,对苍天的星星说好话,祈求他给予族人平安吉祥。集体磕完三个头后,所有“察玛”和族人围着篝火跳将起来,一边拍手,一边高声喊叫,在一片火光和吆喝声中,神猪已经升天了。

“察玛”扭起腰铃舞先是对着佛爷板敲着小碎鼓点,低头闭眼默默低念祭文,猛地,挥舞鼓鞭跳将起来打起剧烈的鼓声,前后移动脚步,腰肢扭的左右摇摆,就看那手鼓上下翻飞,鼓点打的铿锵有力,震人心魄搅得人心兴奋不已。他们严肃庄重,眼神半睁半闭,朦胧神圣,仿佛心与神相通,身与神灵相伴,腾空驾雾,直上云天。

四、没有光环的英雄

五、壮美黑龙江

赞赏

长按







































鐧界櫆椋庣殑棰勯槻
鐧界櫆椋庢不鐤楅偅瀹跺尰闄㈠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shanhua.com/sbhg/1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