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53.html
海洋,离大多数人总是很遥远。
你可能只有在旅游度假、电视节目,或者享受海鲜大餐时才会想到它。但对有些人来说,这里是他们日夜魂牵梦绕,愿付出青春来守护的地方——
去海底,做珊瑚普查
年8月31日,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的陈伯贵,带领一支5人团队,潜入深圳大澳湾的海面之下。他们将对这里的珊瑚做调查。
年8月的一次水下“珊瑚普查”。五名志愿者都是潜水经验丰富的老手,其中有两名专程从北京赶来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珊瑚礁,仅占全球海洋面积千分之二,但却养育了近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它犹如繁茂的海底“热带雨林”,是海洋中最美丽的景观。
瑰丽多姿的珊瑚礁生态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中国的珊瑚礁资源居世界第八。但由于气候因素和人为破坏,这些珊瑚群落,已经出现了严重退化的迹象。大量珊瑚成批死去,它们的“尸体”一块块散落在海底,昔日活跃在附近的虾蟹鱼群也不见踪影……
死去的珊瑚铺满海床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年,一场赤潮的爆发导致洲仔头岛周边海域珊瑚大规模窒息死亡,接近半数珊瑚被破坏。
这样的画面,令人心碎。
自年起,广东省加入全球珊瑚礁健康调查(ReefCheck)计划,由海洋科学家和潜水志愿者共同组成的普查队,在每年7月~10月间下海调查珊瑚及其周围海洋生物的生存情况。
志愿者手持测量带、记录板,对中国沿海地区的珊瑚生态做调查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这些调查工作,为研究和保护珊瑚,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数据资料。
最近几年,大澳湾陆续投放了上百个人工生态礁、种植了数万株石珊瑚,形成了约32公顷的“珊瑚保育区”,帮助修复这一带的海洋生态。
潜水员将培育好的珊瑚种在退化珊瑚礁上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为了能更好地监测珊瑚的生长状态,随时了解周围环境的情况,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还拉了长达百米的电缆,在这一海区架设了几枚“海底摄像头”。
水下摄像机捕捉到疑似珊瑚排卵的镜头,经潜水员确认后发现它们是霜鹿角珊瑚的宝宝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镜头中,珊瑚宝宝们正在一天天健康成长,让日渐荒凉的海底,重新添上了新的色彩。
重现昔日“海上森林”
如果说珊瑚是海底的雨林,那么生长在沿海滩涂上的红树林,就是名副其实的“海上森林”。
红树林是名副其实的“海上森林”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红树林天生就很叛逆。它们放弃了宁静的山谷和肥沃的平原,选择扎根于高盐的海水之中,在海浪的冲刷和海上肆虐的风暴中顽强生存。
为了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一些红树植物甚至演化出“胎生”的绝技——种子在母体发育,落地时已经是一株小苗,可以迅速在滩涂上扎根。
部分红树植物具有“胎生”本领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红树林的生态意义也非同寻常,科学家们发现,红树林的固碳能力(二氧化碳)是热带森林的将近6倍。红树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享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等美誉,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的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的场所。
中国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红树林面积的千分之二,主要由25种真红树植物和12种半红树植物组成,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
然而,这些奇特的红树林,正在大面积减少。
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港口,滩涂上红树林已严重退化
谷歌地图
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流域入河口,就曾经生长着一片茂盛的红树林。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生产作业,让这里的红树林几乎消失殆尽。
为了让这里的红树林重现昔日的繁茂,政府及多家公益组织展开了红树林的保护修复工作。比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儋州市老市村启动了“湿地生态修复”公益项目,即将号召志愿者,在这里种植株红树(预计河边种棵,生态养殖区种棵)。
人工培育红树林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这里的村民们曾担心,搞环保会影响他们的收入。有关部门和协会工作人员就协助他们搞生态养殖,生态文旅等“产业转型”。
其实,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并不总是“水火不相容”。这样的“转型”,让村民受益其中。他们对于红树林的修复,也有了强烈愿景。
若干年后,昔日的“海上森林”将再一次为滩涂披上绿装。
驻守荒岛,只为“神话鸟”归来
在整个海洋生态中,海鸟也同样扮演着不可缺席的角色。
年6月10日,宁波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迎来喜讯——
这天,有5只中华凤头燕鸥宝宝陆续破壳出世。
它们的降生,意义非凡。
成年中华凤头燕鸥正在给出生不久的雏鸟喂鱼
铁墩岛监控视频
中华凤头燕鸥,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长期以来数量稀少、行踪难测,有“神话鸟”之称。鸟类学家一度认为它已经彻底灭绝,直到年,消失63年的中华凤头燕鸥,才再次出现在中国沿海的几处海岛上。
珍贵的中华凤头燕鸥,一度被认为已经完全灭绝
丁鹏拍摄
其中一处,就是浙江宁波的韭山列岛。
在天敌、自然灾害,及人为捕鸟、盗蛋的威胁下,中华凤头燕鸥种群已经摇曳在灭绝的边缘,岌岌可危。年估计全球总数已不足50只。
为了把“神话鸟”召唤回来集中加以保护,年5月,工作人员在保护区中在一个酷似海鸟的小岛——铁墩岛上,安置了“假鸟”模型、播放燕鸥叫声录音,尝试“人工诱鸟”。
俯瞰铁墩岛,好似一只正在休憩的水鸟。岛中央的小建筑,是后来驻岛工作人员的“家”
谷歌地图
一只中华凤头燕鸥,正站在“人造燕鸥”脑袋上
丁鹏拍摄
丁鹏,就是最早加入“诱鸟”项目的工作人员之一,他幸运地见证了铁墩岛从“荒岛”变为“鸟岛”的过程。
驻守荒岛,并非易事,需要长期忍受艰苦的生活条件和难熬的寂寞。驱逐可能威胁到鸟儿的鼠、蛇和非法登岛者。一守,可能就是几个月。
岛上这座两间屋的研究基地,是驻岛志愿者们生活起居和记录数据的地方。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热情。
刘辉拍摄
年的一名驻岛人员王进杰正在用望远镜观察鸟群的活动
丁鹏拍摄
但对于丁鹏和后来参与驻岛工作的志愿者们来说,看着一双双“神话鸟”来到岛上筑巢、育雏、起飞,心中总是洋溢起无限欣喜。
迄今,已有93只中华凤头燕鸥雏鸟在保护区破壳而出,全球总数估计超过了只。
从铁墩岛上起飞的燕鸥群
丁鹏拍摄
每一只雏鸟的降生,都让“神话鸟”的生存又多了一丝希望,让它们距离灭绝的深渊,又远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