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长沙啸,万里石塘娇。
春风吹海棠,犹似桂花香。
不是八月胜似八月,江山如此多娇。”
这首气度宽广、洒脱豪放、赞美西沙的诗,是珊瑚岛坦克连陆军战友龙辉在永乐群岛收复后驻守珊瑚岛时所作。他转业在检察院任科长,年前退休,他邀请珊瑚岛战友聚会。我和时任榆林要塞团二营五连指导员李海军荣幸参加。席间尽述当年,展望未来,李海军向我们讲述了当年陆军收复珊瑚岛的一些史书不会记叙,却又不可忘记的细节。
年1月20日,西沙珊瑚岛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永乐群岛三岛登岛战斗由要塞区刘殿臣副参谋长率领。参战部队有团二营四连、五连、一营一连、要塞区直属两栖侦察队、直属工兵营一个工兵排、第一、二守备区直属14.5毫米双管高射机枪各一个排和后勤医疗保障分队共余人。
年1月19日下午四点,部队从榆林港分别乘坐15艘海军军舰出征,第二天早上8点左右到达西沙永乐群岛海域。
担负珊瑚岛登岛作战任务的除五连多人外,还有两栖侦察队50余人,要塞区通信营约20人。转业在湘潭的王应明和湘乡陈少忠就是当时通信营的湘乡藉干部,我们在珊瑚岛玩得最近、最多。
与陆军战友、榆树要塞守备部队王应明在西沙合影
20日早晨7点左右,陆军乘坐的舰艇开始向珊瑚岛靠近,用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岛上一个较高建筑物上挂着的南越国旗。
大约8点,海军军舰上的西沙前线指挥部同时用无线电和灯光、旗语向15艘军舰上的指战员发出准备战斗的命令,明确海军各艇掩护陆军登陆的具体战位、任务要求和进攻的时间。
10时35分,海军护卫舰和扫雷舰在距珊瑚岛千米左右的海面停泊,对盘踞在珊瑚岛的南越守敌开炮打击。5连所在舰艇上前后两座双管37炮,加上两座双管25高射炮一齐喷射出密集的炮弹。虽然是白天,串串烁亮的弹道形成的火龙仍然刺目耀眼,炮弹打得白沙四溅,羊角树枝折叶飞。
年1月20日下午3时,西沙前线指挥部从艇转移上岸后,江海司令员登上珊瑚岛的首张照片
舰艇载着陆军部队指战员前往珊瑚岛,官兵们在甲板上为橡皮舟充足了气。然后按照部署陆续下艇登上橡皮舟,战士们猫腰划行向岛进发。划桨点水漂疾,军用铁锹和战士们的手一齐划水助力。因气氛紧张,下舰登舟时一名战士的机枪不慎走火,打穿橡皮艇,已经载人的橡皮舟下沉,幸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战士们只好弃舟下海泅渡,他们的脚被坚硬的珊瑚石扎破,鲜血直流,仍然勇往直前,冲锋不止。
五连和两栖侦察队同时分梯次乘橡皮舟,分别从珊瑚岛的正南和西南向珊瑚岛同时发起猛烈攻势。官兵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迅速抢先攻击法国楼,占领了炮楼,控制了岛中心的制高点,这时我们在炮楼的机枪火力覆盖了全岛。
法国楼前留影
五连和侦察队迅速拉网式插向岛中心,搜索遮藏在羊角树里的敌人。到处是冲锋枪“突突突”短促的枪声,和越南语向敌人喊话劝降声,“诺松空页!”(越语,缴枪不杀)“忠对宽洪土命”(我们宽待俘虏)响遍了珊瑚岛。一个躲藏在树丛里的南越士兵听到五连两名战士说汕头话,从树丛里爬出,陆军战士要他用越语向同伴喊话。三三两两的敌人被从树丛中押了出来。五连战士吴日祥和战友们一起先后俘敌7名。
盘踞甘泉岛的西贡守敌全部被俘虏
班长谌克忠、王道喜,副班长梁国辉带领全班战士搜索前进,发现前方水井边的树丛里有敌人端着40火箭筒晃动,战士李兄、黄进忠不顾一切猛扑过去大喊:“缴枪不杀!”两个敌人慌忙从羊角树丛钻出来举起双手缴枪投降,其中一个为南越少校军官范文鸿。在珊瑚岛西南的观音庵前,一名三十岁左右的美国人,匍伏在地,双手合十,浑身颤抖,面对庵门上“有求必应”四个中文,请求庵里的中国菩萨保佑他,逢凶化吉。果然观音言之有信,拜救的美国人在几天后顺利回国。珊瑚岛的南海观音,是中国的菩萨,庇佑南海,普渡众生,是其天职,看来十分灵验。
珊瑚岛上的小庙“金沙庵”内所供石像新华社记者王玉山摄
珊瑚岛35名南越官兵全部当了俘虏,其中一名美国人,就是向观音求救的这位叫科什。有的说科什是美军中校,到珊瑚岛检查工作,又说科什是气象专家,还有的说科什是美国军事顾问、美国驻岘港联络官。这个人的名字没争议,到底是什么角色,至今没有定论,也没有必要深究。有一点可以肯定,南海有事,必有美国人的影子。过去如此,今天仍然如此——美国借南海闹事,遏制中国,亡我之心不死。
“曙光03”号调查船抵达广州港后,48名南越俘虏被押送下船
美国文职军事顾问科什(GeraldE.Kosh,~)获释之后
李海军住的帐篷和雷达站住的地方紧挨着。我常可听到他那不敢恭维的“塑料”普通话,他身为五连主官,带着一支百多人的队伍忙的不可开交,加上官兵间,军种间存在的距离感,平时见面用湘乡话打个招呼,或是笑笑。他正营职转业后和我同在政府部门上班,接触机会多,相遇总有说不完的话。他在重要岗位奋斗半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尽管他年纪比我大资格要老,我从没有称呼过他的官衔或称兄道弟,就叫他“海军”,他很享受。现在年逾古稀,眼光脚健,头脑清晰,五十几度的白酒喝上半斤,仍脸不变色心不跳。海军活过百岁大有希望。
登岛海陆军全体官兵投入了紧张的环岛工程建设
从珊瑚岛探家时我去过陈少忠、王应明的家,见到他们貌美如花的妻子和王应明刚刚出生的女儿娟娟。女承父志,早早地干到了正团。印象最深的是王应明那堪称女汉子的妻子小刘,用自行车托我十多里,上崙陡墈不让下来,车速不减,一直送过湘潭大桥。
在取得登岛作战胜利之后,五连和珊瑚岛的陆军战友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又投入到长达一年的军事设施建设之中,岛上新建的各类设施,岛周的沙滩和珊瑚岛每一个角落,渗透着他们的汗水,留下了他们的青春,也记录了我们的情谊。
年5月海军换装,10月又换新式秋装。珊瑚岛雷达连官兵与西沙前指首长在刚刚落成的珊瑚岛大楼前合影
丁昌富还记得,我们和这两位陆军战友的一次交往。正是一个星期天,潮水退去,礁盘瘦骨嶙峋般露出水面。战友们利用这难得自我支配的时间,胡乱应付一下肚子,赤膊上阵,拿着早已齐备的十八般兵器,来到海滩,寻找搁浅的龙子龙孙。丁昌富额头一副自制的潜水镜,手拿一根钢筋,见我向北伫望,珊珊来至吾前,建议两个一起去东北面露出的礁石一游。
珊瑚岛上的型移动式米波中程警戒雷达
沿途我们把拾到的海参串进铁丝,系在腰上,收获颇丰,不一会儿,腰间硕大的一圈海参,就像沙僧颈上的佛珠。我们看到雷达天线转动,已是中午12时,足足游了五个小时,眼见海潮渐涨、波涛渐汹,那礁还是遥不可及,我们相约回游。此时饥肠辘辘,体力难支,为了保命,轻装前进,丢掉“佛珠”。待我们拖着疲惫的躯体瘫倒沙滩,已日落西海。我们料定食堂已无饭吃,只好求助陆军战友王应明、陈少忠。他们二人立即安排士兵临时煮面,打来两盆淡水,找了两条短裤,我们用湿裤作毛巾,擦去海盐,吃饱后偷偷的钻进了自己的帐篷。这是长达12个小时的的凶险之行。虽徒劳而返,但是我们得到了他们的热情帮助,心里充满了战友间的温暖,对陆军战友的感激。几十年过去了,我仍然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过的珊瑚岛的陆军战友。
战斗在西沙留念
生长在同一个故乡
相识在同一个战场
经历过同一场硝烟
守卫在同一座岛上
驱除着同一群豺狼
依恋着同一片海洋
我是海军,他是陆军
唯一不同的是军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