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碎笔长住在山间

白癜风袪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1054056.html

暮春时节,又开启了一段山居岁月。

早晨七点钟自然醒来,窗外又响起了棕脸鹟莺的叫声,它匿身在窗外的竹林里,踪迹难寻,但我知道就在近处。这种鸟的歌声很像直翅目昆虫在振翅高歌,尖锐而嘹亮,有金属质感。四月的竹林正在落叶,一竿竹,两竿竹,千竿万竿,叶子稀落,都直愣愣地挺立着。竹竿上还挂着灰白的竹霜,像战场上千万甲士齐齐高举的刀兵。阳光落上去,银光一片。

这样寂寥的鸟声,就一遍遍回荡在这样疏落的竹林里,仿佛在送春归去,可又舍不得春天走,便长一亭短一亭,一亭亭送到了夏天。

棕脸鹟莺是雀形目树莺科的小型鸟,多小呢,大概十公分大,也就是一根手指的长度。这么小,又常常躲在竹林里,故而总难见到。初次听闻到它“铃铃铃……”的叫声,很多人都想不到隐藏在林子里的会是鸟儿。

▲棕脸鹟莺

早晨在鸟声中醒来,多么美好,可总会有人嫌它聒噪。唐朝有一个诗人叫盖嘉运,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个大官,曾经在北庭都护府任职,统辖西突厥十姓部落。这个人经历过金戈铁马,却以一首闺怨诗闻名于世,叫《伊州歌》: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写得很棒,句句相承,层层递进,仿佛是一口气写成的。第一句说“打起黄莺儿”,描述的是一个妇人正在赶鸟的场景,她要将枝上的黄莺都赶走;第二三句紧承第一句,说明赶走的原因是不想听鸟叫,因为鸟啼聒噪,会惊醒妾梦。最伤感的是第四句,她说,要是梦醒了,我就到不了辽西了。多平淡的一句话,却能刺人的心。

我们盼一个人,日也想夜也想,可总是关山远隔,人情相阻,便只能梦里相逢了。同样的鸟啼,有人听了悲伤,有人听了欢喜,天何言哉?不过是世人借鸟儿的啼唱说自己的心里话罢了。

我躺在床上,和鸟声一起溜进窗户的还有阳光,以及竹叶的影子。竹叶的影子真好看,一两笔竹枝,十数片竹叶,软软地落在白墙上,像郑燮的墨竹图。这幅图是活的,风一吹,竹影移墙,屋子里没有一丝风,却能让你看见风行天地的样子,能让你想到窗外的茫茫竹海。

大麓寺是寺庙的名字,也是村子的名字,它就藏在竹海里。现在正是谷雨时节,百谷生焉,近处都是无穷无尽的绿,再晒几个日头,绿色更苍翠一些,便是夏天了。可一抬头,竹叶纷纷,竹山正在脱去华服,又仿佛是深秋的场景。我现在坐在院子里写这篇文章,正是早晨九点钟,阳光很好,厚朴树下一片阴凉,每次风过,枯黄的竹叶就落在长长的木案上,落在电脑上,落在我的头发上。要去管它么?管不了的,只能任它飘零。

换叶时的竹山颜色苍黄,像两晋时期的青瓷;黄色里杂着一点两点新绿,是今年新发的竹子。我读《易经》,在讲到震卦的时候,书里给这个时候的新竹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苍筤竹。原文是这样写的: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旉,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

这句话罗列了一些能代表震卦的品物,比如雷声霍霍,比如青龙在天,比如天玄地黄,比如花开满园,比如大路朝天,比如求而得男,比如决断敏捷……

那么苍筤竹是什么呢?苍筤本写作苍狼,指的是苍青色。古代人很有意思,经常作得不得了,就这一种颜色,用在不同的东西上,写法就完全不一样。《吕氏春秋·审时》里有一句话,说“弱苗而穗苍狼,薄色而美芒”,意思是说刚刚抽穗的禾苗的颜色就是苍狼色,这种青不是纯粹的青,而是青里泛白,有绿色麦芒的感觉。到了清代,苏州出了一位状元叫毕沅,有个园林叫环秀山庄,就是他家的,他给这句话作了一个解:

“苍狼,青色也。在竹曰‘苍筤’,在天曰‘仓浪’,在水曰‘沧浪’。”

你看看,这得多作!说青色这种颜色,在形容天的时候叫仓浪;在形容水的时候,叫沧浪,多了三点水,似乎就能多了几片汪洋,这就是古人藏着的一点点小心思,我常对孩子们说,古人不古,他们真的一点都不古板,可爱极了,是我们的教育古板了一点,没有把他们当作鲜活的生命,只是作为记诵的对象。

要形容初生的竹子了,那就加上竹字头吧,所以,苍筤是竹子新生的颜色,这时候的竹色不正是青里泛白么?

我读书时,存了许多疑惑不解的问题,到了自然里,偶尔想起一句两句,总有顿悟之感,让人感叹原来如此。疑惑解开的时候总很高兴,这也是读书的乐趣,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是不解,而是有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可以存疑,以待将来。有些问题,需要靠更多的书本来回答;有些问题,需要靠人间阅历来回答;有些问题,需要靠天地来回答;而有些问题,需要时间来回答,总还是不要急为好。我们来这个世上一趟不容易,不是只为回答问题来的,要多尝试更美好的生活,要多去天地间走走,爬更高的山,看更远的风景,慢慢就能觉知到人类的小和自然的大,慢慢也就知道人心也可以像自然一样大。心大了,胸怀大了,世界就小了。

我对孩子说这些,他们还懵懂。踏过山水,读过典籍,慢慢就懂了。

▲苍筤,大概就是新竹竹节上下十公分以内的颜色。

住在竹山边的人,吃穿用度都会多依赖竹子一些,苏东坡发配岭南,写过一篇《记岭南行》,里面有这样的句子:

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

几行字,将竹子的用处写尽了,世人爱东坡,大多也是因为他是一个爱生活的人,他的世界里不止有知识,还有万物,有苍生。在这段话里,他用了晋代王子猷爱竹的典故。

王子猷就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是高士。在东坡、郑燮之前,属他最爱竹子。王子猷曾在朋友的空宅借住,一住下来就让人去院子里种竹。人们问他问:“暂住而已,何必这样麻烦呢?”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魏晋的士子多么旷达,我们在这世间也是暂住的,此身如寄,却依旧爱着这世间的每一株草木,每一个日夜,每一个身边的人。我是愿学王子猷的,生活很冷,却可为诗。

今天是谷雨后第十天,再过五天,就是立夏,春天就结束了。今年的春天,注定要载入人类史册,灾难总会过去,只盼望我们能学会反思,而不是遗忘。

对自然而言,在这个春季,该开的花都开了,该落的叶子也都落尽,天地没有什么变化,变化的是我们这些栖惶的寄客。大自然真的不需要保护,但需要我们爱护她,因为我们想在这里住得久一些,住得舒适一些,不要住得像孤家寡人,让邻居居无定所轮番灭绝。

五胡十六国时期,前凉出了一个暴君叫张天锡,对百姓横征暴敛,搞得怨声载道。当时的少府长史纪端上表骂他,说他只顾竭泽而渔,而不问鱼之有无:

造父之御,不尽其马;虞舜之治,不穷其人。故造父无失御,虞舜无失人。

这个道理很浅显,就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苍生看得不太重要,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要给别人留下活路。推之到自然里,我们也不能把世间万物看得不重要,假如林子里没有了鸟声,该多寂寥啊。

春天过去了,我很想念它。可又有夏天能够期盼,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样子,总能在结尾处生出新的希望。今年夏天我会在四明山的柿林村里度过,近来常常想起那里。

我每想起一个地方,总能想起一两种植物,柿林村让我记念的,是柿子。

让我想念柿子的有两处,一处是老柿林,还有一处是丽水的陈寮山,我出版的那本《节气家书》就是在陈寮山完稿的,年我一个人在那里住了一个月。

陈寮山村外的石崖上有一棵老柿树,小寒时候,柿子都收净了,只有最远的一截桠杈上悬着一枚红果,阳光落下来,果上的白霜泛着银色的毫光,如冬霜一般冷肃。

这些日子,农人挑着担子从崖下过,学童晨读从崖下过,老牛暮归也从崖下过,他们看了看这枚遗落的柿子,没人摘采,连飞鸟都不来啄食。柿子就这样孤零零的挂在梢头,远处的村落烟火袅袅,青瓦的屋顶上列着一排排晒簟,下树的柿子躺在晒簟里,糖霜发白,它们将变成炉火旁的蜜饯。

我想,这枚柿子是伤心的,它在等待着一场风雨,然后落下山崖,果肉四溅。但它又怀着希望,也许种子能被枯叶掩埋,再长出新的树来。

过了石崖,便是下山的路,粗粝的石块一级一级的铺向山下,农夫挑着菜下山,有时候担子里是鞭笋,是锥栗,是软了的柿子。天色向晚时,担着两筐斜阳回来,兜里揣着皱巴巴的纸币,时不时掏出来数给路遇的邻居看。

我在山上除了散步就是写书,有时候无聊了就给自己写信。我对自己说:“知曰兄,我住在山上,每日就看这样的风景,看山里人的生活。我是从山里走出来的,爱这样的日子。每天在山里走,野甘菊在路边开满了花,黑足熊蜂在花上采蜜;油茶也开花了,白白的落了一地;红豆杉和南天竹的果子都是红的,一个是糯米的甜,一个有毒却可瓶插,这是造物者的小心思,万千众生,皆有不同。

但我最爱的,还是残留在梢头的红柿。”

▲柿树

柿子树在山村极为常见,一是因为树贱,好养活,荒山野地就能生长,还能结出许多果子来;二是因为果腹,柿树的产量大,太平盛世是甜点,饥馑之年却可活人;第三,大约是为了好看吧。

柿林村的柿子就很好看。

村子以柿林为名,可见柿树之多了。村是古村,藏在四明山深处,自始祖沈氏太隆公筑室以来,已历六百余年,期间多少兴废事,而桃源犹在。明代沈明臣,是胡宗宪的幕僚,亦是余姚子弟,他有一篇《四明山游记》,其中就写了柿林村的样子:

登一小岭,绕而南出,乃一旷土,宽数十亩者,有沈氏居焉,地曰“柿岭”。家户业纸,居后山如屏。少憩,买酒饷舆。野老一人,欣然出酒肴相劳者,乃为三酩而起......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已是寒露,柿子正红,山下人多有慕名而来者,人音不绝如缕。在山脚的丹湫谷吃过饭,顺溪流而上,便是柿林古村。村子真老,藏在山腹里很小的一块台地上,崖上崖下种满了柿子,叶子都落光了,只剩下火红的果挂在枝头上,高下相望。背景是萧瑟的山水,是黛瓦白墙,历历入画。

村子里有一株柿子王,已在人间历世六百载,至今还能结果三百余斤,很健旺。农村人喜欢在老树上挂红的绸带,叫披红,时间久了,占满尘埃,很碍观瞻,这株老柿王也逃不了披红的命运,年复一年,枝上的布条可以做出几个拖地的墩布。

老柿王下是村集,各家的柿子、板栗、鸡蛋、笋干都拿到树下卖。还有卖番薯干的,番薯剥掉皮,架着炉子现烤,番薯味重,很快就盖住了其他食物的味道。这里的番薯是黄心品种,又糯又甜,外面一层烤得焦焦的,让人流口水我喜欢闻烤番薯的味道,却不爱吃。许多游人上山,是看够了柿子,吃够了番薯。

柿子装在箩筐里,摆在竹筛里,很好看。这里的集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叫卖,也不过分招徕客人,我上去几次,阿姨都是笑眯眯的看你一眼,轻轻的说:“歇一下?”很有人情味儿。坐了别人的凳子,你总要尝一尝的,况且滋味那般好。

柿子是中国的本土水果,早在公元前八千年,我们的祖先就在采集这些果子了。春秋时,柿子作为水果入祭礼、奉君王,估计是那时候水果少,故而显得珍惜。在许多文献里,对柿子的美味都评价很高。南朝时候的梁简文帝萧纲,他的父亲是几次舍身寺院,让大臣花钱赎回来的梁武帝,兄长是极有文才的昭明太子,有一次,昭明太子送了一些柿子给萧纲,萧纲回了一个谢表,叫《谢东宫赐柿启》,其中这样写道:

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

虽复安邑秋献,灵关晚实,无以疋此嘉名,方兹擅美。

一句“甘清玉露”,就是对柿子的最好品题了。

寒露之后,柿子都入仓了,晒在竹匾里,是带着糖霜的柿饼。菜菜在柿林村操持的这家民宿叫“柿子红了”,我这两年的夏令营都是在那里。每次去她那喝茶,席上总少不了一碟柿饼,这是山里人家的味道。河南人会将柿饼上的糖霜敲下来,再熬成柿霜糖,薄薄的小圆片,橘黄色,吃起来又凉又细腻,可以治口疮。鲁迅在《马上日记》里有提到这方小糖,大先生贪嘴,他说:

“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

除了柿饼、柿霜糖,北方还有冻柿子,我没吃过。北方冬季严寒,冰天雪地,柿子、梨子、葡萄皆可冻,渐渐也就成了一种风味,江南人难以享受。

柿子属于柿科柿属,是落叶乔木,据说柿叶秋红后很美,我一直没见过,总是一早就落得光光的。老太太拿着畚箕扫回家,可以点火。我带孩子们去自然里上课,也会捡拾各种树叶,法国梧桐、马褂木、珊瑚朴,捡了一大堆,可以写字画画。

这一招,是学古人。明代萧良有,是万历二十三年的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长,他编了一册孩童启蒙读物,叫《龙文鞭影》,其中有两句话说的就是用叶子写字的典故:

郑虔贮柿,怀素栽蕉。

怀素是唐僧的弟子,有“草圣”之名,常以芭蕉叶练字,故而留下“怀素栽蕉”的典故,世人皆知。郑虔的名气就要小一些,他表字若齐,是开元进士、盛唐高人,他懂音律,通经史,对医药也有研究,写过一本《胡本草》,还编撰过历史书,人称“广文先生”。此外,由于诗书画俱好,玄宗称之为“郑虔三绝”。

就这么一个厉害的人,取了一个发财的名字,却穷困潦倒一辈子。杜甫是他的知己,多有诗文唱和,其中有一首诗是杜甫写给他的——“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惟有苏司业,时时与酒钱。”苏司业是宰相苏颋,和郑虔是忘年之契,不仅提拔他,还给他酒钱,也是乱世温情。

郑虔早年间比这还穷,居长安大不易,学写字而无纸,境况潦倒。有一次得知慈恩寺贮有柿叶数屋,就跑到庙里借住,每日取柿叶练字,时间长了,几屋子柿叶竟被书写殆尽。

现在纸便宜了,写字的人却不多,大家都用上了电脑。可草木情怀犹在,我对自己说:“知曰兄,你要是收到了一筐柿子,里面有柿叶书帖一封,该会很高兴吧?”

今年我还没来得及去柿林村,可也马上要去了。柿子树也都发芽张叶,该开花了。从大麓寺到柿林村,都是山居岁月,我长住在山间,又常有孩子来探望,总觉得日日都美。回想过往,也都是美的。

夏天即将到来,谨致夏安,我们都在尘世,要努力过美好的日子。

春日山房自然夏令营正在招募,

了解详情可点击下图:

春日山房皮划艇夏令营也在同步招募,

了解详情可点击下图:

沈家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shanhua.com/sbbz/71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