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进来走得出去贺州加速融入湾粤港澳

6月26日,粤港澳大湾区主流媒体贺州行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活动由贺州市委宣传部主办、香港商报承办,来自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深圳商报、深圳新闻网、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香港经济导报、澳门广播电视、惠州日报以及江门日报等21家大湾区媒体从广州、深圳、澳门等地集聚贺州,沉浸式感受贺州的发展环境和潜力。湾区“前店”贺州“后厂”企业降成本超三成贺州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粤、桂三省(自治区)交界地,毗邻粤港澳大湾区,于年开启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主动服务大湾区建设、接受大湾区辐射、承接大湾区产业、对接大湾区市场、借力大湾区发展,推动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26日下午,媒体团一行走进贺州钟山县电子信息产业园。在广西科奈信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流水线将耳机进行前加工、组装、包装,成品从这里销往全球。科奈信是深圳无线音频行业龙头企业。公司人资部经理刁青春介绍,企业看中钟山招商政策好、厂房成本低以及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年将加工全产业链迁至钟山,研发基地留至深圳,从洽谈到签约落地钟山县仅48天。“去年公司产值达2.2亿元,今年预计将突破4亿。”刁青春介绍,科奈信落地钟山,还带动了配套企业创马优、镁祥、美心等在此聚集。不止科奈信,东莞市南卓集团年至今已陆续将旗下5家企业从东莞搬迁转移至钟山,并成立贺州中恒集团,年产值已超8亿元。“我们属于劳动加工型企业,从东莞搬至钟山,我们在电费、人力上降本超三成。”贺州中恒集团行政部经理刘定潮告诉记者,目前集团计划陆续将企业加工链全部搬至钟山,研发留在东莞,形成“前店后厂”模式。记者了解到,目前,贺州钟山县电子信息产业园已入驻电子信息企业32家,其中大湾区企业26家,占比超八成,将建设成大湾区产业外溢的重要承接园区、华南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基地。打造湾区“菜篮子”新鲜蔬菜24小时直抵餐桌一边是湾区企业纷纷入驻设厂,另一边,新鲜蔬果也源源不断地走出贺州直抵湾区市场,实现贺州与湾区的双向奔赴。贺州是名副其实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在贺州钟山县东融(供港)稻菜产业示范基地,记者看到大片玉米如列兵般挺拔地矗立在田野上,长势喜人,十余名工人在机器的协助下将玉米收割后装车运输。得益于交通优势,采摘下来的玉米通过预冷、运输,不超过24小时就能出现在香港市民的餐桌上。“我们以大湾区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稻菜轮作模式,主要种植玉米、菜心、芥蓝、斗白等,未来也会探索开发更多可种植品种。”贺州农投正地公司经理李兆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介绍,钟山县东融(供港)稻菜产业示范基地已完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备案、出口基地备案、分拣包装中心供港备案等工作。基地均按供港蔬菜标准生产经营管理,蔬菜从土壤选择、种子选择、种植、施肥到采摘已实现全程可溯源。目前,基地示范种植面积亩,辐射种植面积超亩,每亩产值大约为1万—1.5万元。基地蔬菜上市后,可实现蔬菜直供港澳目标。此外,基地还带动当地农户参与现代农业生产,通过在基地务工,农户每年可增收1.5—1.8万元,实现了村、企、农户三方共赢格局,探索形成了彰显钟山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年,贺州市新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32家、占广西全区新增总数比重86.48%,累计达到52家、占全区总数的63.41%。新增香港优质“正”印认证证书51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75张。贺州市农业农村局总工程师胥宇建介绍,贺州年实现供港蔬菜直销多吨,下一步希望加大与港澳地区合作,引进蔬菜加工企业、金融企业、经营主体共同推动贺州供港蔬菜产业发展。全面互联互通加速融入湾区1.5小时经济圈不论是企业“引进来”,还是农产品“走出去”,都离不开贺州完备便利的交通系统。贺州紧抓位于湘桂粤交界处、临近大湾区的优势,大力开展交通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港口及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构建了衔接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北部湾的综合交通体系。公路建设方面,贺州拥有4条出市、出省高速公路通道,正推进广东连山至贺州高速、广宁经苍梧至昭平高速等5条高速公路建设。轨道交通方面,贺州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日均开行动车达到95趟次,贺州抵达深圳时间缩短至2小时。此外,年桂东海铁联运班列发送集装箱货物5.7万标箱,增长37.8%。贺州民用机场项目通过国家民航局选址批复,桂江航道扩能工程实现开工建设。贺州市投资促进局四级调研员杨凌超告诉记者,当前,广西正全力支持贺州高质量建设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区位、交通、人力资源等优势显著,承接湾区企业转移潜力巨大,正全方位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5小时经济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杨渝嘉通讯员蔡宁唐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shanhua.com/sbbz/13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