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动物系列稀有生物知多少

//////////////////////

看见过静清绿的漓江

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

但肯定没有

亲自到达海底的“童话世界”

见到海洋里稀有的“神奇”动物

/////////////////////

翻车鱼

翻车鱼又称翻车鲀、曼波鱼、头鱼,是硬骨鱼纲,翻车鲀科3种大洋鱼类的统称。分布于栖息于各热带、亚热带海洋。也见于温带或寒带海洋。中国沿海均产。体型外观呈椭圆扁平状,像个大碟子。身型偏短而两侧肥厚,头小、嘴小,尾鳍也退化无尾柄,很短;没有腹鳍,但背鳍与臀鳍发达,且相对较高。体侧呈灰褐色、腹侧则呈银灰色。

与“正常”“海怪”的个性不同,翻车鲀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被欺凌的血泪史:幼年时因为缺乏母爱、个体太小,即便聚集成群也经常被各种掠食鱼类侵扰,金枪鱼、鲯鳅等都将它们视为美餐;成年后虽然拥有可怕的块头,但却缺乏足够的自卫能力、逃生技巧,因此虎鲸、鲨鱼等等大型海生肉食动物也不会放过它们,海狮甚至有时会以猎杀翻车鲀取乐。好在那些两条腿的陆生杂食动物并没有对这些“海怪”产生太大的兴趣,所以它们依然能够逍遥地晒着太阳生存下去。

鹦鹉螺

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共有2属、6种,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外套位于外壳内。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分布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珊瑚礁水域。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但已经基本绝迹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还存在着六种鹦鹉螺。

长须鲸

长须鲸又名长箦鲸、鳍鲸、长绩鲸,是须鲸属中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是全球第二大的板须鲸属,在板须鲸属仅次于蓝鲸。

长须鲸体型呈纺锤形,长约25米,最大体重约吨。单只或2~3只一起活动,夏季洄游到冷水海域索饵,冬季到温暖海域繁殖。食物为磷虾类、糠虾类、桡足类等小型甲壳动物,也吃鲱鱼、秋刀鱼、带鱼等群游性鱼类。主要分布在南极海域。长须鲸在20世纪期间被大量捕捞,现时仍属濒危物种。

椰蟹

椰子蟹是一种寄居蟹,能长到1米长,不仅是最大的陆生蟹类,也是最大的陆生节肢动物。体型硕大,体重最高可达6千克,椰子蟹的外壳坚硬,有两只强壮有力的巨螯,是爬树高手,尤其善于攀爬笔直的椰子树,因为它们可以用强壮的双螯剥开坚硬的椰子壳,以吃其中的椰子果肉而得名。

椰子蟹生活于海边附近的热带树林中,繁殖季节回到海里,其幼体在海水中变大成长。椰子蟹居住的地区,在整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海域。椰子蟹以其肉质鲜嫩而闻名于世,然而,由于人类对其疯狂的猎捕以及自然栖息环境被破坏,椰子蟹在其栖息地越来越难觅踪迹,已经成为面临绝迹的濒危动物。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的政府已制定出相关措施,对其严加保护,并正在研究人工养殖椰子蟹的方法。

松江鲈鱼

松江鲈鱼头圆,向后渐侧扁。头部有棱无棘,前鳃盖骨有4棘,上棘最大,上弯。背鳍连续,有一深凹。口大,上颌略长。颌骨、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齿群。胸鳍下部鳍条不分支。腹鳍1-4。鳃膜上有两橙色斜纹,酷似2片鳃叶,故有“四鳃鲈”之称。为近岸浅海鱼类,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育肥,性成熟后,降河入海产卵,幼鱼回到淡水河川中生活。。黄、渤海和东海均有分布,为名贵的食用鱼类。

松江鲈鱼貌不惊人,甚至于有点丑陋,但它的肉质洁白似雪,肥嫩鲜美,少刺无腥,食之能口舌留香,回味不尽,而且营养价值极高,为野生鱼类之首。李时珍《本草纲目》称:“松江鲈鱼,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益肝肾,治水气,安胎补中,多食宜人。”

红珊瑚

红珊瑚营群体生活。具有钙质中轴骨,呈树状分枝,但不在一个平面上,骨骼呈淡粉红色至深红色。除中轴骨外,均有钙质骨针分布在中胶层中,常与造礁珊瑚生活在一起。骨骼质地坚密、色泽鲜艳,常作宝石或雕刻材料,生长在温度高于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古代皇帝的朝珠即由红珊瑚制成;也可入药,有定惊明目之功效。由于大量开采,数量急剧减少,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生活在较清洁的海水中,如果过多的陆源物质污染海水,便会抑制珊瑚取食、呼吸等正常生理作用的进行,就是说它们要求生活在标准盐度范围的海水中。分布于地中海西部和东部:从希腊和突尼斯到直布罗陀海峡,包括科西嘉岛,撒丁岛和西西里岛。大西洋东部:葡萄牙,摩洛哥,加那利和佛得角群岛。

儒艮

儒艮嘴吻向下弯曲,其前端成为一个长有短密刚毛的吻盘。鼻孔位于吻端背面,具活瓣。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喜水质良好并有丰沛水生植物之海域,定时浮出海面换气。因雌性儒艮偶有怀抱幼崽于水面哺乳之习惯,故儒艮常被误认为“美人鱼”。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其栖息地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

儒艮一般白天或晚上皆会进食,但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则多半在晚上觅食。每天要消耗45公斤以上的水生植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摄食上。觅食海藻的动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摆动着头部,所以又有“海牛”一名。叫声为持续的轧轧声或更高的尖锐声,类似海牛。已知鲨鱼、虎鲸与鳄鱼偶会捕食儒艮。

唐冠螺

唐冠螺:贝壳大而厚重,长和高都可以达到30厘米,灰白色到金黄色,具金属光泽,形状象唐代的冠帽,因而得名。螺旋部低矮。肩部有5-7个角状突起。内、外唇扩张,呈桔黄色的盾面。外唇内缘有5-7个齿。这种软体贝类动物通常螺塔低,贝壳膨胀,体层丰满,一般具有结节、肋或纵胀肋。雌雄形态有别,喜栖息于砂底。大多数以海胆为食。因其内唇扩张如帽缘,体形如唐朝僧人的帽子而得名。

主要分布于世界暖水海域,贪食双壳类软体动物,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南海、台湾都有分布,常栖息在低潮线下。唐冠螺是四大名螺之首。

唐冠螺可分女王唐冠螺、火焰唐冠螺、侏儒唐冠螺、薄唐冠螺等主要品种。由于唐冠螺体大、庄重、大气,常被收藏者陈列在厅室,展示一种海洋文化。最大的女王唐冠螺,口径达26厘米,为目前世界上女王唐冠螺中最大者。外唇特有的黑色斑纹,显得分外典雅、神韵,故称“女王”,为唐冠螺中罕见的珍品。

看到这,还没看过瘾的小伙伴不要慌,动动小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shanhua.com/sbsz/72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