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药中药临床应用笔记

温里药也叫驱寒药,主要用于里寒证,药性多辛温,也就是取辛散温通,入脏腑而温里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作用。

凡是主要入脾胃经的,能温中散寒止痛,可以用于治疗脾胃受寒或者脾胃虚寒证,症状为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

主入肺经的,能温肺化饮,治疗寒饮或者肺中寒痰,症状可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

主入肝经的,能够温肝散寒止痛而治疗肝经受寒导致的少腹冷痛,寒疝作痛或者是厥阴头痛等证。厥阴头痛就是颠顶痛。

主入肾经的,能温肾助阳而治疗肾阳不足,症状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证。

主入心肾两经的,能温阳通脉而治疗心肾阳虚证,症状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水肿等。

心肾阳虚如果进一步加重,可以见到亡阳厥逆证,症状可见畏寒蜷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状。这类药也叫做回阳救逆药。

温里药有的还兼有祛风湿散寒、活血、降逆、杀虫等功效,可以用于风寒痹痛、闭经痛经、呕吐呃逆、虫积腹痛等症状。

使用温里药,应该根据不同的症候做适当的配伍。比如外寒入里,里寒兼表寒的,可以配伍辛温解表药使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的,可以配伍行气活血药使用。寒湿内阻的,可以配伍芳香化湿或者温燥祛湿药使用。脾湿阳虚的,可以配伍补肾健脾药使用。亡阳气脱的,应该配伍大补元气的药使用。

温里药多辛热燥烈,容易耗伤阴液,助长火热,因此凡是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两亏的患者都忌用。孕妇慎用或者忌用。

有的病人真热假寒,辩证为寒,用热药越来越严重,应该及时停药,重新辩证,改为寒凉药物。

温里药本身都是热性,遇到热天暑天的时候,如果需要使用温里药,应该减量使用。

另外,在现代研究中,温里药一般都不同程度的能够促进胃肠道运动、促消化、止吐、抗溃疡和镇痛、抗炎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

这个抗溃疡和抗炎的作用需要注意,如果是热性的炎症,用温里药必然会加重。热痛用温里药也会加重,就比如说以前提到过的小鼠镇痛实验,把小鼠放到热铁板上,小鼠脚烫伤就会形成躁动反应,用清热止痛药当然能治疗这种疼痛,如果是换温里药,即便是有止痛作用也会加重小鼠疼痛。

附子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生附子是淡味的,标注辛也是指功效。另外有一些书说附子咸,指的是炮附子,咸也就是卤水的味道。实际上现在品尝附子所能够尝到的就是卤水的味道。

附子生长在终年积雪的山沟里面,因此积累了很多对抗寒凉的物质。这就造就了附子大辛大热的性质。而附子最擅长的就是入肾而补肾阳。

心和肾都是根本,人体遇到各种疾病都需要调动阳气来抵御,所以会发热。也所以有了寒凉派,整个疾病的中期,几乎都是以发热和毒热为主的。而这种热所消耗的就是肾阳中的能量。

等到肾阳消耗干净的时候,就会影响心阳,导致心肾阳衰,阳气一旦完全丧失,人体就只剩下了阴气,那就是死人了。

所以说附子温肾阳,助心阳,也就起到了回阳救逆的作用,是慢性疾病濒临死亡时候最重要的一个药物。因此也就形成了扶阳派。

附子这个药是纯阳之药,性质燥烈,能上主心阳而通血脉,中温脾阳而散寒气,下补肾阳而益真火,这个真火和“三味真火”一个含义,都是指的本源之火,也就是人体的阳气、元阳。因此附子也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药”

用附子回阳救逆,有两个典型的方子,都是伤寒论的。一个是四逆汤,组方是附子、干姜、甘草。附子加人参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可以用于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者是大汗、大吐、大泻导致的亡阳证。

再就是参附汤,也就是附子配人参,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的作用,治疗久病气虚欲脱,或者是出血过多,气随血脱。

①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枚,干姜三两。(《伤寒论》四逆汤)

②治伤寒阴盛格阳,其人必躁热而不欲饮水者:大附子一枚烧为灰,存性,为末;蜜水调服。(《传家秘宝方》霹雳散)

③治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裂,去皮脐)为末。每服三钱,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济生方》回阳散)

④治伤寒已经转下,又曾发汗,内外俱虚,邪气未解,表证不见,身无大热,昼日烦躁,不得眠睡,夜即安静,不呕不渴,脉候沉微者,宜服之。又治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并皆治之:干姜(研粗末)一两,附子(生,去皮脐,细切)一枚。上合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局方》姜附汤)

用于治疗亡阳证,大多是重用附子,或者是用生附子。重用附子以李可用量最大,用量在-克以上。重用附子或者是用生附子都需要谨防中毒,一般要求煮药在两个小时以上,并且配伍较大剂量的甘草、黑豆等解毒药。

附子的解毒方法,自己可以百度一下。重用附子或者用生附子的时候,都需要准备解毒剂。

附子具有补火助阳的作用,这方面作用比较广泛,比如可以用于阳虚阳痿不育、宫寒不孕,阳虚导致的久泻久痢,阳虚水肿,黄疸中的阴黄证、阳虚性质的外感风寒,阴疽性质的溃疡,阳虚呕吐,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用附子补火助阳一般用量比较小,都是用炮附子。用量小的5-10克,多的也就是五六十克。

附子有峻补元阳,助火消阴的作用,因此可以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导致的阳痿宫冷,不孕不育,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这方面经常和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同用。比如《景岳全书》的右归丸。

我常用金匮肾气丸,去掉寒凉的丹皮,加重附子、桂枝的用量来使用

对于右归丸,我也有不同理解。这个“归”字,我认为是指脸型的偏转,如果脸偏左,就表示是真寒,可以用右归丸纠正。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脸型偏移的,可以尝试使用左归丸或者右归丸。偏左的用右归丸,偏右的用左归丸。

附子补元阳,阳升则阴退,因此附子可以用于治疗阳虚导致的水肿病,以下身水肿为主。代表方就是真武汤

治肿疾喘满,肿因积得,既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者:生附子一个(去皮脐,切片),生姜十片,入沉香一钱,磨水同煎,食前冷饮,小儿每服三钱,水煎服。(《朱氏集验医方》沉附汤)

治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用淋闭通滑之剂不效者:附子一两(重炮,去皮,盐水内浸良久),泽泻(不蛀者)一两。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七茎,煎服。(《普济方》附子散)

附子温阳助火,温经散寒,因此可以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大枣的外感风寒、发热脉沉,代表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子用来治疗感冒,也用于大汗伤阳的情况,特别是冷汗伤阳的情况,代表方是桂枝加附子汤。

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用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长,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此方名"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阴病恶寒(伤寒已发汗,不解,反恶寒,是体虚的现象)。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另外附子还可以用于治疗虚寒呕吐、阳虚久泻久痢。

①治呕逆翻胃:大附子一个,生姜一个(细锉)。煮研如面糊,米饮下。(《经验方》)

②治休息痢及赤白痢: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鸡子二枚(去黄取白)。上二味,先将附子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一时倾入沸汤内,煮数沸滤出,分作两眼,米饮下,空心、日午各一服。(《圣济总录》附子丸)

③治脏寒脾泄,及老人中气不足,久泄不止:肉豆蔻二两(煨热),大附子(去皮脐)一两五钱。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莲肉煎汤下。(《纲目》)

④少阴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不恶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用大附子一个(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脉出现即愈。面赤,加葱九根;腹痛,加芍药二两;干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而脉不出,加人参二两。此方名"通脉四逆汤"。

附子的第三个作用是散寒止痛,这个其实是乌头的作用。

在附子的生长过程中,只有主根的是天雄,有侧根的,主根叫乌头,侧根是附子,附子的侧根是侧子。

天雄是实心的,乌头由于有侧根分摊营养,乌头质地比较疏松,因此更擅长通经络。而附子质地重,而更偏向于温肾阳。

所以乌头放在了祛风湿药里,风湿痹痛多用。附子放在了温里药里,用于补火助阳。

附子当然也有散寒止疼的作用,可以用于多种寒邪疼痛,比如风寒痹症,虚寒头疼,虚寒腹痛,虚寒痛经,和虚寒导致的胸痹、心绞痛等。

乌头能止疼,附子也能止疼,两个药是一母所生,难道在出现寒痛的时候,应该用乌头还是附子?

乌头和附子对比而言,乌头更擅长驱风通经络,而附子更擅长温里散寒。因此附子的温性要超过乌头,而乌头的通经络能力要超过附子。也就是说遇到以经络痹阻为主的应该用乌头,遇到以寒邪为主的痹痛应该用附子。

用附子治疗疼痛在《伤寒论》以附子汤为代表,金匮要略更是发展处一个系列的附子剂。

①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咏沉者: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附子汤)

②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甘草附子汤)

①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一两(炮),郁金、橘红各一两。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酸枣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宣明沦方》辰砂一粒丹)

②治七疝,心腹冷痛,肠鸣气走,身寒白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见火)半两,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济生方》玄附汤)

③治风寒流注,偏正头痛,年久不愈:大附子一个,生切四片,以姜汁一盏,浸炙,再浸再炙,汁尽乃止;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腊茶清调下,忌热物少时。(《三因方》必效散)

④治经侯不调,血脏冷痛:当归、附子(炮)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腹温服。(《简易方论》小温经汤)

⑤虚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黄)、附子(炮,去皮脐)各二两,盐花三分,共三工业区末,加枣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附子的主要功效就是这三个方面。但是附子在历史上使用非常广泛,因此治疗方法很多,所治疗的疾病类型也很多,凡是辩证以阳虚寒盛的,都可以使用附子。

①治中风偏废:附子一个(去皮脐),羌活、乌药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简易方论》羌活散)

②中风痰厥(昏不积压人,口眼歪斜)。用生川乌头、生附子,都去掉皮脐,各取半两,和一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五分。各药混合后,每取五钱,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此方名"五生饮"。

③风病瘫缓(手足软垂,口眼歪斜,语音蹇涩,步履不正)。用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五两,共研为末,加龙脑、麝香做丸,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觉手能抬动。脚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头,此方名"神验乌龙丹"。

注意这种中风偏废是脑血栓那种的,偏寒证的。如果是脑溢血的,需要谨慎使用附子。

手足冻裂。用附子去皮,研为末,以水、面调涂,有效。

①牙痛。用附子一两(烧灰)、枯矾一分,共研为末,擦牙。又方:川乌头、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纳牙孔中,痛乃止。

②月经不调。用熟附子(去皮)当归等分。每服三钱,水煎服。

附子的功效大体就说这些吧,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附子的禁忌,阴虚阳盛的禁用附子,也不应该用附子。

孕妇禁用附子,这在多个古书上都有介绍。但是这个不是绝对禁忌,孕妇如果发现有真阳虚,也一样用附子,而且有的病离了附子解决不了问题。当然了,如果患者没有阳虚而使用了附子,就会造成胎动不安,甚至堕胎。

①《本草经集注》:"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甘草、黄芪、人参、乌韭、大豆。"

②《纲目》:"得蜀椒、食盐,下达命门。畏绿豆、乌韭、童溲、犀角。忌豉汁、稷米。"

这两段话都分两部分,前半截说的是佐使药,比如说食盐可以引领附子下达命门。其实没食盐附子也能入命门。

后半截是附子所畏惧的药物,比如绿豆、犀角、豆豉汁,都能解附子的毒。至于说甘草、黄芪、人参,都是甘缓药物,能够缓和附子的毒性,因此说附子畏惧它们。

附子作为乌头的侧根,乌头是十八反之一,半蒌贝蔹芨攻乌,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都反乌头,因此也反附子。这些都是理论上的禁用药。

但是这都不是绝对禁忌,附子配人参、甘草,在伤寒论都有,参附汤、甘草附子汤都有。黑豆、绿豆、甘草经常作为附子的解毒剂来使用,也常和附子一起使用。

附子和半夏,我就喜欢一起使用。而且寒湿作为相伴而生的邪气,寒伤脾以后就容易生成痰湿。在病理上来说,特别是慢性疾病而言,寒邪多半夹杂痰湿。因此用附子配伍半夏也是常有的事情。

我是多次使用的,完全没问题,不会增加附子和半夏的毒性,也没看到拒抗反应等降低药效的情况。

附子的配伍,最常用的是和人参、干姜、白芍的配伍。附子配伍人参,附子温阳,人参补气,因此作为心阳虚的常用救急方。

附子配干姜,一个是温肾阳,一个是暖脾阳,经常配伍使用。作为温阳助火的常用组合,也被称为附子无姜不热。

附子配白芍,白芍是附子的制约药。附子大热,白芍偏凉。附子助火,白芍养阴血。因此白芍能制约附子燥烈伤阴的副作用。附子配白芍,经常作为寒痹的常用组合。而且白芍有一定的止痛作用。

干姜

干姜和生姜是同一种植物。生姜是嫩姜,收获时间早。干姜是老姜,收获时间晚,因此干姜的物质沉淀更多。

生姜是可以宣散表邪的,但是干姜是冬姜,物质沉淀期更长,味道更辣,按照之前的理论,气味浓的偏于升散,味道浓的偏于沉降。气味皆厚重的能升能降,气味皆薄的能敛能散。因此干姜更偏于入脾胃,暖胃气,止呕逆。

干姜:辛,热。归经归脾、胃、肾、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干姜和附子都是大辛大热的药,但是有明显区分,附子更擅长入肾而温肾阳,干姜更善于入脾胃而暖脾阳。

也因此这两个药经常配合使用,叫做“附子无姜不热”。一个温先天,一个温后天,两者配合就可以用于治疗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导致的亡阳厥逆,脉微细接近无脉的情况,这就是附子干姜汤。加上甘草就是四逆汤,再加上人参就是四逆加人参汤。

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太热者: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干姜的一个最主要的功效就是暖脾胃,因此可以治疗胃寒导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①治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饮服二钱。(《千金方》)

②治头目旋晕吐逆:川干姜二两(炮),甘草一两(炙赤色)。上二味,为粗末。每服四、五钱,用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前热服。(《传信适用方》止逆汤)

③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④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海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补缺肘后方》)

⑤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易伤难化,无力、肌瘦:干姜(频研)四两,以白饧切块,水浴过,入铁铫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干姜暖脾胃,土为金之母,胃暖和了肺也就会暖,因此干姜也能够治疗肺寒,而具有温肺散寒化饮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代表方是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

常用方是小青龙汤

干姜的主要功效就是这三个方面,另外有一些拓展运行,比如用于治疗蛔厥证的乌梅丸就用到了干姜。但是单独使用干姜治不了蛔虫。

干姜暖胃,因此也能增强消化道的蠕动功能,这就可以治疗陈寒痼冷导致的胃肠道积滞,便秘,腹痛得暖减轻的。比如《备急千金要方》的温脾汤,用干姜配伍大黄,附子,人参等药。

干姜温中散寒,健运脾胃,可以用于脾肾阳虚导致的水湿停滞,肢体水肿,胸腹胀满,手足不温,大便溏泄等,比如《世医得效方》的实脾饮

治肾若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干姜苓术汤)

另外干姜还可以用于虚寒性质的痹病、脱肛等治疗。

治疗手足皴裂:干姜擦拭。

干姜和生姜对比,生姜辣味轻,水分大,因此多作为感冒的辅助药,以及作为食材搭配大枣来调和脾胃。而干姜水分小,辣味重,物质沉降好,因此更擅长温胃散寒。生姜和干姜对比,古人说“生姜善走,干姜善守”。也就是说生姜行于四肢经络,而擅长祛表邪,而干姜温脾胃效果更好。

其实这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可以相互替代使用。

除了生姜和干姜之外,姜皮已经讲过,还有炮姜和姜炭,炮姜以后还会单独讲到。而姜炭专于止血,炒炭以后,姜的辛辣味道完全消失,而变成苦涩味道,擅长温经止血,可以用于虚寒性质的出血证。

姜炭和炮姜功效有类似,等到说炮姜的时候再一起说

干姜的用量,一般温胃散寒用10-20克就可以了。如果用于回阳救逆,在伤寒论可以用到三两,也就是45克,少数可以用到四两,也就是60克。干姜的辛辣味道浓重,剂量太大患者会接受不了,而且会刺激喉咙。

从安全性上来说,干姜毕竟也算是食品级的,就算是一次给一斤也不会死人。

干姜的禁忌,我复制一下: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秦椒为使。恶黄连、黄芩、天鼠矢。杀半夏、莨菪毒。"

②《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之。"

肉桂

肉桂辛、甘,大热,有芳香气味,有小毒。归经归肾、脾、心、肝经。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肉桂就是桂枝的树皮或者是粗枝剥的枝皮。肉桂和桂枝是同一种植物,桂枝是当年生的新枝,因此桂枝具有更好的发散作用。肉桂是桂树皮或者多年老枝的枝皮,因此肉桂的温热作用更重。

虽然都是取材于桂树,桂枝就是一年生新枝,因此桂枝的质量差别比较小。而肉桂因为树龄和取材部位不同,药效也不同,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郁的作为上品,也叫紫油桂,真正的紫油桂用量很小,你就看李可开方子,附子可以用到,紫油桂也就是用3克。

对于一些次品的肉桂,用量多参考桂枝,动辄几十克。

肉桂含有挥发油,它的质量好坏也就是按照挥发油的多少来确定。因此能够看出不同肉桂之间的质量差别非常大。

肉桂不同于桂枝的,还有毒性。桂皮的外皮是有毒性的,就是粗糙有纹理的那部分。因此肉桂需要去掉粗皮。桂枝没有粗皮,就不会提到有毒。

桂皮的毒性,也是决定它不能用太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肉桂含有挥发油,也叫做桂皮油。肉桂既有浓郁的香味,也有良好的香辛味道。因此肉桂也作为一种常用的调味料,基本上所有调味料商店都有销售。

肉桂的气味和味道都浓郁,属于气味皆浓,可升可降。

肉桂的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元,和附子都很相近。但是回阳救逆的四逆汤用的是附子,补气温阳的参附汤用的也是附子。为什么不换肉桂呢?

这就是因为附子味重气轻,而肉桂气味皆重,用附子能温肾阳,敛元阳。而肉桂则香气浓郁,能够有一定的宣散作用,在肾阳衰微的时候,就那点肾阳,还要宣散,当然就不合适了。

所以说,附子和肉桂相比,真阳衰微,回阳救逆的一定是附子,而温阳散寒的,更多选用桂枝。特别是附子有毒,在做散剂的时候不能使用,散剂选择肉桂就更合适。

我们看肉桂的具体作用,首先是补火助阳,肉桂辛甘大热,能温补肝肾,补火助阳,并且能温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而且作用温和持久,是治疗命门火衰的要药。

这句益阳消阴来自于王冰对于黄帝内经的注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意思是养阴以制约阳,补阳以制约阴。

肉桂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导致的阳痿宫寒,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证,比如桂附地黄丸,右归饮。

凡是名称为金匮肾气丸的用的是桂枝,凡是名称为桂附地黄丸或者八位地黄丸的,用的是肉桂。而且桂附地黄丸为了提升温补肾阳的作用,往往会增加桂附比例,这一点需要注意。

治元阳不足,命门火衰,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溲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节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及真阳不足之神疲气怯,心跳不宁,四体不收,阳衰无子等证:大怀熟地八两,山药(炒)四两,山茱萸(微炒)三两,枸杞(微炒)四两,鹿角胶(炒珠)四两,菟丝子(制)四两,杜仲(姜汤炒)四两,当归三两(便溏勿用),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制附子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上药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景岳全书》右归丸)

治肾气虚乏,下元惫冷,脐腹疼痛,夜多旋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脚气上冲,少腹不仁;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等证: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熟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各二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五丸,温酒下。空心食前,日二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味丸)

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熟地一两,肉桂一钱(去粗皮,研粉),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煎服。(《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治真寒腰痛,六脉弦紧,口舌青,阴囊缩,身战栗:内桂三钱,附子三、四钱(急则用生附子),杜仲二钱,热服。(《会约医镜》桂附杜仲汤)

肉桂温补肾阳,引火归元,虽然说亡阳证多用附子,也有用肉桂的,比如《伤寒六书》的回阳救逆汤。当然了,《伤寒六书》的水平,大部分方子都不咋地。

肉桂温阳助火,可以用于下焦虚冷,气化失常导致的小儿遗尿,比如《万病回春》的桂肝丸。

当然,这种小儿遗尿应该是以足寒作为主要特征之一。

治小儿睡中遗尿,不自觉者:官桂(为末)、雄鸡肝一具,等分。捣烂,丸如绿豆大,温汤送下,日三服。(《万病回春》桂肝丸)

肉桂辛温散寒,行气血,因此可以用于肝肾两虚,风寒痹阻,畏寒喜热,苔白脉迟的腰膝肿痛,腿脚无力,比如《备急千金要方》的独活寄生汤。

肉桂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可以用于多种寒凉疾病。比如心腹冷痛,寒疝疼痛,大便溏泻,虚寒吐泻,痛经,闭经,宫寒不孕,产后瘀阻疼痛,四肢寒凉,特别是下肢常年寒冷,都可以使用。

寒凉性质的疾病很多,有的可以用附子,有的可以用干姜。什么情况下最适合用肉桂?

肉桂最适合的是陈寒痼冷,也就是常年性质的寒凉症状。其中大部分患者由于自我保护,经常服用辛辣食物,或者吸烟喝酒,或者用一些药物和保健品,从而形成热毒上火的症状,而寒有所减轻。这样就形成了寒热错杂,或者上热下寒等复杂症状。而肉桂正是适合这种症状。

肉桂的用量比较小,不像附子那样大剂量回阳救逆,当然肉桂也有回阳救逆的功效。它也不像干姜那样就是暖胃的,胃热了就不能用。

肉桂的用量小,适合长期用药,缓补慢温,也正适合陈寒痼冷,比如说几十年的老寒腿了,或者是多年宫寒不孕,用个十几服药也能显效,不吃药了还会复发。如果用大剂量的药,弄不好老毛病没去,反而增添新毛病。因此像肉桂这样,小剂量长期服用,最适合纠正这种陈寒痼冷。

肉桂温肾阳,性质大热。而陈寒痼冷影响的疾病多是寒热错杂。这个时候就可以用肉桂来搭配清热药来使用,肉桂温肾阳,清热药清脏腑热,各干各的,互不干扰。这个时候,肉桂的用量比较小,不至于因为温肾而加重那些火毒的症状。

因此肉桂可以搭配清热药,在火毒夹杂肾阳虚的症状中使用。实际上这种情况非常多的。

比如说上面提到的腹泻日久,症状一般表现为脾虚湿热,虽然是湿热,患者也绝不敢吃寒凉饮食,因为他本质是肾阳虚。这种情况就可以用肉桂配伍清热止泻药来治疗。

治小儿下痢赤白。腹痛不可食:桂心、黄连各等分。上为末,白糊丸小豆大三十丸,米汤送下。(《普济方》桂连丸)

肉桂这种温阳的作用也被引申用于治疗虚阳浮火导致的口舌糜烂。虽然口疮病都说是上火了,可就有那么一类人越是用清热药越严重,这样的情况就可以考虑使用肉桂。

之前还提到砂仁,也是治疗浮火口疮的。

肉桂还可以治疗虚阳浮火导致的目赤咽痛,面红足寒等症状。

肉桂的第四个作用是温经通脉,桂枝有温通经脉的作用,肉桂比桂枝作用深,但是主要成分接近。因此肉桂能入血分而温通血脉。从而治疗百瘕积聚,通利月经。所以现代研究也认为肉桂有抗癌的作用。

肉桂能温阳,能通利血脉,因此可以用于阳虚寒凝,痰血阻滞导致的阴疽,流注,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比如《阳和汤》

治打扑伤破,腹中有瘀血:桂心、当归各二两,蒲黄一升。上三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千金方》)

肉桂还可以治疗虚寒导致的喉痛,喉痹。提到喉咙干痛多按照热治疗,有的患者就是治不好,甚至变成几十年的慢性咽喉炎。这个时候可以考虑是不是用一下肉桂温阳试试。

肉桂也可以用于虚寒气喘,气短喘促。喘病多虚,咳证多实。喘时间长了容易入心肾。这样就可以考虑肉桂的作用。

肉桂还用于久病体虚,气血不足。将肉桂加到补益气血的方子里,有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的作用,常用于久病体虚,气血不足的患者,比如《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

①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主治劳积虚损,呼吸气少,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干唇燥。

②人参养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补气血,主治气血不足,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脚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另外肉桂还可以用于奔豚证,寒疝疼痛,鼻息肉,解蛇腹毒,治疗牛皮癣等。这些我就不挨个解释了。

治寒疝气,来往冲心腹痛:桂心四两,生姜三两,吴茱萸二两。上三味,切,以酒一大升,煎至三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六、七里,一服。忌生葱。(《姚僧坦集验方》柱心汤)

治奔豚疝瘕冲筑:肉桂、干姜、小茴香各五钱,牡丹皮、木香、槟榔各二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方脉正宗》)

治牛皮癣:官桂、良姜、细辛各五分,斑蝥十个(研碎)。白酒三两,浸渍七天,每天震摇一次,浸出有效成分,滤取清汁,为缓和白酒的局部刺激,加入甘油三十毫升。先将患处用温水洗软,再用药水涂擦,每日或隔日一次。不宜饮酒和吃刺激性食品。(《中药通报》1:10,)

我们刚提到肉桂通血脉的作用。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认为,肉桂味辛,辛是金之味,金克木,因此肉桂有平肝木,治肝气横恣多怒的功效。

这里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木得桂而枯,也就是桂树旁边没有闲杂树木,古人就认为桂树能克伐其他树木。这一点运用到人体,也就是肉桂伐肝气。

因此张锡纯在治疗肝火横逆导致的出血证,经常加一点肉桂。因此张锡纯用肉桂、大黄、生代赭石粉末配合,叫做秘红丹,治疗肝郁多怒,胃郁气逆而导致的吐血、衄血等证。

想要详细了解的可以去看原文。

肉桂的功效大体就这些。关于肉桂的禁忌,我复制一下。

①注意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均禁服。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②《别录》:"得人参、甘草、麦门冬、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黄,疗吐逆。"

③《本草经疏》:"血崩血淋尿血,阴虚吐血咯血,鼻衄齿衄,汗血,小便因热不利,大便因热燥结,肺热咳嗽,产后去血过多,及产后血虚发热,小产后血虚寒热,阴虚五心烦热,似中风口眼歪斜,失音不语,语言蹇涩,手足偏枯,中暑昏晕,中热腹痛,妇人阴虚少腹痛,一切温病热病头痛口渴,阳症发斑发狂,小儿痧症腹痛作泻,痘疮血热干枯黑陷,妇人血热经行先期,妇人阴虚内热经闭,妇人阴虚寒热往来,口苦舌干。妇人血热经行作痛,男妇阴虚,内热外寒,中暑泻利暴注如火热,一切滞下纯血,由于心经伏热,肠风下血,脏毒便血,阳厥似阴,梦遗精滑,虚阳数举,脱阴目盲等三十余证,法并忌之。"

④《本草通玄》:"忌见火。"

⑤《得配本草》:"痰嗽咽痛、血虚内燥、孕妇、产后血热,四者禁用。"

⑥《本草求真》:"精亏血少,肝盛火起者切忌。"

吴茱萸

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功效散寒止痛,温中助阳,降逆止呕,疏肝下气,开郁化滞,燥湿通痹。

在理气药里面有一个陈皮,一个青皮,陈皮就是陈年橘皮,而青皮就是没熟的橘子皮。大家可以翻一下书看看。

陈皮是一个常用的理气化痰药,性质比较平和。而青皮性质凌厉,作用比较霸道。

吴茱萸是用的青果,未成熟的果实。因此吴茱萸也具有类似青皮那样霸道的个性

吴茱萸是一个逆反药,它的存在和我们的常识。我们从还没接触中医就知道肝火,肝亢,就形成了一个意识习惯,认为只有肝火,没有肝寒,肝怎么会凉呢?

可是吴茱萸主入肝,大热,它就是一个标准的暖肝药。

吴茱萸的主治,就是肝郁,肝阳不足,肝寒,肝动力不够,肝主疏泄不足的这一系列以肝功能不足为辩证的疾病。

肝主木,在五行以木为开始,也就是木火土金水。人的衰老也往往是从肝的功能衰落为开始,西医就常说是更年期。

所以说学吴茱萸这个药,会不会用它倒是次要的,能从这个药改变以前的认识,不只是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也有寒证,郁证,阳虚证。要有这样的认识。

我们具体看吴茱萸的功效。吴茱萸有两个知名方子,一个是《伤寒论》的吴茱萸汤。再就是《丹溪心法》的左金丸

治呕而胸满,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吴茱萸汤)

吴茱萸是用的青果,青果的质地比较重着,气质凌厉,因此吴茱萸有着良好的降逆止呕的作用,而擅长治疗胃寒呕吐。

吴茱萸通降胃气的作用非常好,不仅可以止呕,也能治疗反酸。比如《太平圣惠方》的吴茱萸生姜方

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为末,汤服一钱。(《圣惠方》)

吴茱萸治疗反酸的效果很好,不仅是胃寒反酸用,胃热反酸也会用,可以搭配寒凉药物,少用吴茱萸,比如《左金丸》

治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胁痛口苦,呕吐吞酸: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注意左金丸的剂量,黄连和吴茱萸是6:1

吴茱萸性质辛热,因此能温脾阳而治疗脾湿阳虚的泄泻,比如《校注妇人良方》的四神丸(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用于治疗。五更泄泻

这是几个吴茱萸的常用方子

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泡过,煎汁,入盐少许,通口服,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仁存堂经验方》)

吴茱萸大辛大热,能温经散寒止痛。吴茱萸本身是温肝的药,因此有助于解除肝经郁结所导致的疼痛,比如说厥阴头痛,也就是颠顶痛。

还有肝经所过地方的疼痛,比如腹痛、疝气、痛经、下肢的痹痛,以及肝能够影响到的部位,比如牙痛、胃痛等。当然是以肝寒或者肝气郁滞,肝的疏泄失常而导致的疼痛为主。

小肠疝气(偏坠疼痛,睾丸肿硬,阴部湿痒)。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两泡酒,四两泡醋,四两泡开水,四两泡童便。经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泽泻二两,共研为末,以酒和粉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汤或酒送下。此方名"夺命丹",亦名"星斗丸"。

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吴茱萸六升,木瓜两颗(切)。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瘥。(《千金方》苏长史茱萸汤)

治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温服亦得。(《证治准绳》鸡鸣散)

治疗足跟痛: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研细粉,装入纱布袋中垫在鞋后跟处。

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去枝梗)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泽泻(去灰土)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局方》夺命丹)

治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疗本草》)

心腹冷痛。用吴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开,分三次服。

吴茱萸燥湿的作用明显,这种燥湿的作用既和吴茱萸的热有关,也好吴茱萸的疏肝助脾有关。吴茱萸的燥湿作用可以用于湿疹、湿疮。

治湿疹:炒吴茱萸一两,乌贼骨七钱,硫黄二钱。共研细末备用。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一次,上药后用纱布包扎。(《全展选编·皮肤科》)

治阴下湿痒生疮:吴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疮。诸疮亦治之。(《古今录验方》

全身发痒。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温擦洗,痒即停止。

吴茱萸用于治疗肝寒,肝寒有时候不容易辩证,可以有一个指标性的东西。古书说以男子阴囊内缩,女子乳头内缩作为判断。我就见到过高龄老人,六月天那么高的温度,就是阴囊内缩的,和冬天一样。

但是女子乳头内缩这个不见得对,因为乳头内缩的不见得就是肝寒。对于女人我就有另外一个判断标准,就是小腹寒凉。小腹是肝经所过,小腹的寒凉说明是有肝寒的。当然了,小腹寒凉也被认为是宫寒的代表。

治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吴茱萸、硫黄各半两。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圣惠方》)

妇女阴寒,久不受孕。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为末,加炼蜜做丸子,如弹子大。裹棉肉纳入阴道中,令子宫开即可受孕。

另外,用吴茱萸研粉调敷足心,能引火下行,治疗肾火上升、上热下寒的口疮口疳、咽喉疼痛等症状。现在也用于治疗高血压,也有减肥作用。

治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濒湖集简方》)

治疗高血压病:将吴茱萸研末,每次取0.6?1两,用醋调敷两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一般敷12?24小时后血压即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轻症敷1次,重的敷2?3次即显示降压效果。

我看看是不是还有需要补充的

冬月感寒。用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以出汗为度。

中风(口角偏斜,不能语言)。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开数次,冷后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腹中积块。用茱萸一升捣烂,和酒同煮,取出包软布中熨积块处,冷则炒热再熨。块如移动,熨也移动,直至积块消除。

治疗黄水疮:将吴茱萸研粉用凡士林调制成10%软膏,局部涂擦,每日1?2次。擦药前先用温水洗净患处:治疗12例,一般4?6次即愈。

纵观吴茱萸所治疗的症状,以肝寒而导致的寒凉疾病、疼痛疾病为主,以及肝胃气逆导致的呕吐、反酸症状。也用于肝郁导致的经络闭阻、气机不通的症状。这些当然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吴茱萸也用于热证,比如左金丸就是用少量吴茱萸作为反佐药。还用于口疮、牙痛、湿疮等一些看起来是热证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在辩证上还是属于热,而实际上是属于虚火,也就是患者肝肾阳虚,下焦虚寒,虚火上炎。

这种情况单纯使用清热药往往达不到目标,有时候迁延日久不愈。对于这种看似热证,实质迁延日久不愈的,应该考虑在清热药的基础上配伍肉桂、吴茱萸这一类的药物。或者是直接使用温热药。

关于吴茱萸的功效就说这些吧

吴茱萸有小毒,这个小毒主要是指吴茱萸的刺激性,因此一般吴茱萸的用量都不大,用量太大以后会感觉咽喉干燥难忍。

因此在现代使用吴茱萸,应该以炮制品为主,吴茱萸的炮制品,主要是甘草制,在药典收录的就是甘草水制吴茱萸,另外张景岳有“元气虚者,当以甘补药制用之”的话,因此甘草水制吴茱萸是最主要的炮制方法。

另外还有姜制,醋制,盐制,黄连制,酒制,炒制等几种方法。

一般来说,甘草制吴茱萸药性缓和,没有明显的燥烈伤阴的作用,适合于虚寒证。盐制吴茱萸能引药下行,适合于疝气疼痛。姜制吴茱萸擅长温胃止呕。酒制吴茱萸擅长散寒止痛,流通气血,适合寒性的头痛和痛经。醋制吴茱萸擅长疏肝镇痛。黄连制吴茱萸适合肝气犯胃的吞酸呕吐。炒吴茱萸能缓和吴茱萸的辛散性质,各种情况都能用,当然了,炒制的也没有其他炮制方法的特长。

吴茱萸性质燥烈,因此一般内服用都是炮制品。现在也都比较懒,或者是不懂这个药。如果处方写吴茱萸,药店应该付制吴茱萸。

吴茱萸的剂量,现在也就是用几克,超过10克的就不多。但是伤寒论用的是一升,一升是现在的0.2升,如果是水的话应该有克,就算吴茱萸的密度低,克应该有。不过这个剂量现在恐怕没有人用了。

吴茱萸的副作用,我还是复制: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②《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

③《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④《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于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丁香

丁香分为公丁香和母丁香。公丁香是丁香的干燥花蕾,含苞未放的这种。母丁香是丁香的成熟果实。花蕾的芳香气息更重,因此作用更好。

丁香辛,温。归脾、胃、肺、肾经。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丁香算是一个药食两用的植物,即作为中药使用,也作为调味料使用。

作为调味料,丁香的味道肯定是比较浓郁的。作为花蕾,丁香的气味也比较浓。因此丁香算是一个能升能降的药物。

丁香主入脾胃,性质温暖,气味芳香,你可以把它当做一个芳香辟晦药来想,也可以当做一个芳香醒脾药来考虑。同时丁香还是一调味料,具有降胃气的作用。能够降逆止呕,也可以温胃散寒,开宣胃气。

因此丁香既可以作为一个温胃散寒的药物,也可以作为一个降逆止呕的药物来使用,用于胃寒呕吐就更加合适。

孕妇呕吐是非常常见的,而丁香作为一个调味料,在安全性上非常高,因此丁香也可以用于妊娠呕吐。当然了,丁香性温,最好是用于偏于寒凉体质的。

治胃寒呕逆:丁香1钱,柿蒂2钱。水煎服。

治小儿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两。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三、二十丸。(《百一选方》)

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治霍乱,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另外丁香还可以治疗呃逆、食少吐泻、霍乱等症状的治疗。

丁香温中散寒,可以用于寒凉导致的胃疼、心腹冷痛等症状

治胃痛:丁香2钱,肉桂、木香、乌药各4钱。攻研细末,每服2克,每日3次。

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两,桂心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圣惠方》)

丁香外形像钉子一样,特别是像古代那种类似铁橛的钉子,因此丁香花的作用可以深入下焦,而治疗肾虚阳痿和女子宫寒。

丁香花虽然能入下焦,但是它和附子肉桂不一样,丁香花毕竟是偏于芳香的药物,芳香药物有散的作用,因此丁香花入肾更偏于治疗阳痿,而不适附子肉桂那样回阳救逆。

当然了,丁香花温性很好,而且具有辛散的作用,用于治疗女子宫寒也是很不错的药物。

丁香花也可以用于腰膝酸冷、腹寒泻痢、奔豚证、下阴寒痛、子宫疝气等下焦虚寒性质的疾病。

治疗足跟疼痛:丁香、藿香、小茴香等药研粉,煎煮熏蒸患处,等药温度合适了浸泡双脚。

丁香气味芳香,在《本草再新》说它:"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这是丁香宣散的一面。

丁香解郁气,行气机,可以用于胸痹、痃癖、咳逆等证。胸痹就是胸中疼痛,现在也用丁香治疗冠心病。痃癖是腹部或者肋部筋脉拘急导致的气结疼痛,当然是有形的,能够摸到。

咳逆也就是咳嗽气逆,出气多,吸气困难。

丁香具有芳香辟邪的作用,能够消散晦浊邪气,因此丁香可以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牙疼等疾病。这又是一个温性药物治疗口腔溃疡的了。

丁香还可以用于治疗头风头痛、瘰疬,解蟹毒和酒毒。以及癣病、痈疽恶疮、乳头破裂疼痛、鼻息肉等外科疾病。

:①治痈疽恶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怪证奇方》)

②治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五分。(《证治要诀》)

③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圣惠方》)

④治疗足癣:丁香15克、苦参、大黄、地肤子、明矾、各30克,黄柏、地榆各20克,煎水外洗。

丁香的作用大体就说这些。丁香芳香解郁,又味重降逆,能够治疗寒滞导致的各种疼痛,能够降逆止呕,又能够温下焦寒郁。丁香的芳香解郁或者说芳香辟秽,可以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头风头痛、解酒毒,以及作为辅助药治疗癣病和瘰疬。

久病多阳虚,但是很多病表现还是热毒或者湿热,用附子温阳会助火,也就增加病势,因此像肉桂和丁香这样的就可以使用,其中以肉桂温火慢补,丁香温补的同时兼具行气和散邪的作用,在一些慢性病中可以考虑使用。

丁香用于治疗瘰疬,以及外科疮疡,多是从这方面考虑。

关于丁香的用量,一般不宜过大,教科书说的是2-5克,你就算剂量更大点,也没有超过10克的。丁香虽然是食物等级的,但是它是调料,不是葱姜蒜那种。

这种香味很浓的花蕾,往往用量都比较小,玫瑰花的用量也比较小。因为它那种气息太浓郁,用量太大也会担心损伤胃气。

丁香是十九畏之一,丁香莫与郁金见。这两个药是相反药,说它们相反主要是两者的药性,也有人用丁香和郁金配伍的,用来治疗虚寒性质的胃疼,有增效作用。但是丁香和郁金配合也有导致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

丁香的其他禁忌,我复制一下:注意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李杲:气血胜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气也。

《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高良姜

高良姜有特殊的横纹。高良姜和干姜有什么去吧,我刚百度了一下,发现百度上面也没人能够说情况。因此重点分析一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高良姜辛,热,归脾、胃经。功效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对比高良姜和干姜,会发现高良姜有理气止痛的作用,干姜没说止痛。先说说这个

高良姜是夏姜,在夏末秋初的时候采挖。而且是一个南方的姜。高良姜也是辛辣味道,辣味甚至比干姜更重。

干姜是冬姜,所以干姜主收藏,性守,还有“生姜善走,干姜善守”也就是说干姜就是温胃散寒的,不善于通经络行气血。

而高良姜是夏姜,因此它就不主收藏,而善于理气,行气血,所以高良姜善于理气止痛

高良姜的这种理气止痛的作用,当然是用于寒痛,可以用于胃寒导致的脘腹冷痛,比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姜丸,就是用高良姜和炮姜。或者是胃寒肝郁,脘腹胀痛,比如良附方。

也可以用于治疗心腹绞痛、牙疼、腮腺肿痛、风寒痹痛、寒疝疼痛、霍乱腹痛等各种风冷性质的疼痛。

看这个寒疝疼痛,它是属于肝经疼痛了,另外高良姜也可以用于胸胁胀痛,当然这种情况辩证属于寒的比较少

再看霍乱腹痛,这种腹痛一般会考虑到白芍来止痛,比如痛泻要方。但是高良姜也用于霍乱腹痛。

因此能看出高良姜治疗肝经疼痛的作用,以及代替白芍止痛的作用,这也就是高良姜解郁痛的作用。

①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高良姜五两,厚朴二两,当归、桂心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再服,若强人为二服,劣人分三服。(《千金方》高良姜汤)

②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痛,宽胸下气,进美饮食,疗一切冷物所伤:良姜(去芦)、干姜(炮)等分。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橘皮汤下。妊娠妇人忌服。(《局方》二姜丸)

③治心脾痛: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次调下。(《百一选方》)

④治心口一点痛,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恼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上二味,须要各焙、各研、各贮。如病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钱,香附末一钱;如病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一钱,香附末二钱,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钱五分,香附末一钱五分,以米饮汤加入婪汁一匙,盐一撮,为丸服之。(《良方集腋》良附丸)

⑤治霍乱吐痢腹痛:高良姜,火炙令焦香。每用五两,打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顿服。(《备急方》)

⑥治风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颊肿痛:良姜一块(约二寸),全蚂一枚(瓦上焙干)。上为末。以手指点药,如齿药用,须擦令热彻,须臾吐出少涎,以盐汤漱口。(《百一选方》逡巡散)

⑦双目突然红痛。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使打喷嚏,红痛即消。

因此高良姜理气止痛的作用是比较广泛的,这也是它的一个主要作用。

另外高良姜还可以用于治疗胃寒导致的呕吐、嗳气、反胃、吞酸、饮食积滞等疾病。这些应该是生姜或者干姜也具有的作用,我就不说了。

治霍乱呕吐不止:高良姜(生锉)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枣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顿服。(《圣济总录》冰壶汤)

高良姜有辛散温通的作用,也被用于治疗寒性疟疾。

治诸寒疟疾:良姜、白姜各等分。二味火上煅,留性,为末。每服三钱,雄猪胆一个,水一盏,温和胆汁调下。(《续本事方》)

另外高良姜还有抗癌的作用。

高良姜的主要作用就是这几个方面。

总结高良姜的作用,和干姜做对比,两个都是姜,都能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但是干姜更偏于提升脾胃的运行能力,比如救脾阳,温胃阳,化痰饮。这些都涉及到脾胃功能。或者说,干姜附子这种是在阳气衰竭时候所用,能够提升脾胃功能的药物。

当你遇到一个人困难到了极点,要想扶危救困就应该专心,这样才能救人于危难。你帮他一把就去做别的了,这个人仍然摆脱不了命运。而高良姜善于理气、行气,就不能说是专心。因此高良姜和肉桂有类似之处。肉桂也温肾阳,但是回阳救逆只能用附子。同样道理,高良姜也温脾阳,但是遇到亡阳证只能用干姜。

而高良姜的作用更偏于止痛,肉桂寒性腹痛,或者是其他地方疼痛,用生姜可能嫌温性不够,用干姜又嫌“守而不走”,因此用高良姜理气止痛就更合适。

因此高良姜在止痛方面算是一个区别于干姜的主要作用。也就是因为这一点,当遇到疼痛性质的疾病的时候,往往就不用干姜或者生姜,而想起高良姜。

这是一个方面

既然高良姜的主要作用是理气止痛,因此就不需要纠结是寒痛还是热痛。如果是热痛,用清热药往往会郁闭气机,造成气滞血瘀。而搭配少量的高良姜,就能调和气机。

这是对高良姜的延伸思考。

关于高良姜的作用就说这些。高良姜的剂量,应该和干姜差不多,我这边教科书上写的是3-10克。这个剂量太小,用于止痛,特别是疼痛比较重的时候是不够的。我有看到高良姜用到70克。

高良姜给小鼠灌胃,g/kg都没有看到死亡,因此它的安全性没问题,只是考虑胃的承受能力,或者说是需求多少。

高良姜阴虚有热者忌服。

《本草经疏》:"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作痛,法咸忌之。"

小茴香

小茴香用的是种子,不是蒸包子的那个茴香菜。

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中,温暖肝肾。

小茴香是常见的馅料,它的种子有浓郁的芳香味道,也就是中医辛开苦降的“辛开”,具有宣散气机,通经止痛的作用。

小茴香在主要作用大概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作用于脾胃,用于胃寒疼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等疾病。

小茴香辛香宣散,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入肝经,增强肝主疏泄的作用。同时入下焦,有温暖下焦的作用,比如小腹寒凉、腰肾寒凉。当然也能治疗下焦寒凉所导致的疾病,比如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疼痛、睾丸鞘膜积液,少腹冷痛、痛经、肾虚腰痛等疾病

小茴香是一个暖下焦的很好的药物,特别是对于妇科宫寒,把小茴香粉碎以后装胶囊服用,能够逐渐改善。

主要是这个药太容易取得了,别去药店买,就在农药种子的商店,三元钱一斤,一次连一角钱的药都用不了。它的作用也非常好。

我对象有一个好友,有一次来月经,晚上去田里浇水,失足掉到水里,第二天就开始剧烈腹痛。我对象就是告诉她用小茴香种子,就随手拿了一把煮了喝,然后就好了。

小腹的疼痛,寒疝疼痛,如果是中药往往会想起几个方子,首先是暖肝煎,然后是天台乌药散,还有一个温经汤。如果说药物,首先能够想到的是炮姜、小茴香、乌药。乌药当然要去药店买了,在小茴香和炮姜来说,两者都有温宫散寒的作用,但是炮姜是止血药,用于宫寒和痛经的时候就会有所犹豫,而小茴香理气散气,就不会有这种担心。

这是小茴香温暖下焦的作用。一把用于治疗下焦虚寒用小茴香需要用盐制,具体方法就是用盐水调湿小茴香,然后在塑料袋子里面闷一下,闷到湿透了以后放锅里炒。

另外小茴香也可以用于血吸虫病、胁痛等疾病,我这边还有一个用小茴香治疗小儿口疮的资料。

复方1、胃寒痛:小茴香、干姜各3钱,甘草2钱,水煎服。

2、疝痛:小茴香、巴戟天各3钱,橘核2钱。水煎服。

3、早、中期血吸虫病:小茴香研成细粉,制成水丸;亦可将小茴香部分用乙醇渗漉,部分研成细粉,制成浸膏片。日服3次,每次服用相当于生药4.5?13.4克的药丸或药片。儿童酌减,饭后温开水送下。15?20日为一个疗程。部分病人服药后有胃肠道反应,但能自行消失。孕妇忌服。

治疗小儿口疮:小茴香10,吴茱萸10,做细粉,用米醋调成糊状,睡前外敷在脚心涌泉穴,男左女右,绷带包扎,次日取下。

小茴香的气味比较浓郁,一般用量都不大,少的就是几克,用多点也就是十几克。当然小茴香属于食品级的,不会致人死亡,用量主要是考虑药是不是太难接受,当然也有用多的,我这边有用到70克的病例。

小茴香的禁忌:注意阴虚火旺者禁服。

1.《本草汇言》:“倘胃、肾多火,得热即呕,得热即痛,得热即胀诸证,与阳道数举、精滑梦遗者,宜斟酌用也。”

2.《本草述》:“若小肠、膀胱并胃腑之证患于热者,投之反增其疾也。”

3.《得配本草》:“肺、胃有热及热毒盛者禁用。”

小茴香的禁忌需要注意的,因为茴香是常见的馅料,而热毒病和湿热病又很多,特别是下焦湿热,比如妇科阴痒、炎症,男科前列腺炎,还有一些小便淋漓涩痛的疾病,大多辩证属于湿热。小茴香当然不能用,茴香馅的也尽量不要吃。

花椒

有很多品种都叫做花椒,各地的也不一样。另外花椒按照采摘的时间分为青花椒和红花椒,入药一般用红花椒,至于青果和红果之间的区别,前两天刚说了,我就不再说了。

另外在药店出售的花椒,有生花椒和炒花椒,生花椒主要外用,炒花椒主要内服。

花椒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肾经。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中药的花椒和调味品的花椒有所区别,中药的花椒指的是花椒的果皮。而花椒的种子叫做椒目,椒目是苦寒利水药,作用和果皮完全不一样。

因此关于花椒的性味描述上,应该说是辛、麻。而性质上生花椒应该是热性,炒花椒和食用调味品的花椒是温性的。

再就是花椒的小毒,这个毒性应该指的花椒的麻性,吃多了麻口,再多就麻醉神经了,所以花椒不能吃太多,也因此花椒也作为表皮麻醉剂使用。

花椒可以外用和内服,其中外用主要用生花椒,有杀虫止痒的作用,用于治疗疥疮、湿疹、皮肤瘙痒,以及妇人阴痒、糖尿病皮肤感染,以及漱口可以治疗牙疼等。

①治齿痛:蜀椒醋煎含之。(《食疗本草》)

②治齿疼:川椒一两(去目),捣罗为末,以好白面丸如皂角子大,烧令热,于所痛处咬之。(《圣惠方》)

③治寒湿脚气:川椒二、三升,稀布囊盛之,日以踏脚。(《妇人良方》)

④治肾风囊痒:川椒、杏仁。研膏,涂掌心,合阴囊而卧。(《仁斋直指方》)

⑤治妇人阴痒不可忍,非以热汤抱洗有不能已者:花椒、吴萸、蛇床各一两,藜芦五钱,陈茶一撮,烧盐二两。水煎熏洗。(《医级》椒茱汤)

⑥治手脚心风毒肿:生(花)椒末、盐末等分。以醋和敷。(《补缺肘后方》)

⑦治久患口疮:蜀椒去闭口者,水洗,面拌,煮作粥,空腹吞之,以饭压下,重者可再服,以瘥为度。(《食疗本草》)

⑧治头上白秃:花椒末,猪脂调敷。(《普济方》)

⑨治手足皴裂:(花)椒四合,水煮之,去滓。渍之半食顷,出令燥,须臾复浸,干涂羊、猪髓脑。(《僧深集方》)

⑩治漆疮:汉椒汤洗之。(《谭氏小儿方》)

治疗阴道炎,加味苦参汤:苦参、蛇床子、白芷、苍术、花椒,每天一剂,水煎洗。

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用花椒、桂枝、防风等12味药煮水熏洗。

治疗阴虱:花椒10,艾叶10,白矾20,狼毒30,蛇床子30,穿心莲20,鹤虱10,苦参10.煮水熏洗。

别小瞧这个阴虱,这也是性传播疾病。

治疗冻疮:甘草、芫花、花椒各10克,放入沸水中浸泡五分钟取出,然后用水放温以后洗。

民间很多都是单独用花椒水洗冻疮,比这个要方便。

治疗鼻炎:新花椒克,半夏克,晒干研粉,用棉棒蘸药粉少许吸入鼻腔。

在《食物药用指南》中有花椒和红糖合用回乳的记载。另外也有人用干燥生花椒装胶囊来给妊娠引产的产妇回乳,而且妊娠月份越小,回乳效果越好。

但是在《食疗本草》中也有用花椒治疗乳汁不同的方法,就是用花椒50克粉,白酒ml,都放到酒壶里面,加热到白酒沸腾,然后将壶嘴对准乳头和周围的肿块,用蒸汽熏蒸。

这两个所治疗的是相反的症状,方法不同,利用的花椒的作用也不一样,用于通乳用的是花椒辛散通经的特性,而用于回乳用的是花椒健脾胃的作用。

花椒内服有温中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食积内停、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呃气噫气等疾病。

用于内服多炒用,炒用可以减缓生花椒的毒性和辛散走窜的性质。

花椒具有祛除蛔虫的作用,用花椒对付蛔虫,一方面花椒的温性能够治疗蛔虫导致的腹痛。另一方面花椒具有麻味,这个麻能够麻醉神经,所以说花椒的杀虫多半是把蛔虫打晕了,不见得能打死。

①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金匮要略》大建中汤)

②治冷虫心痛:川椒四两。炒出汗,酒一碗淋之,服酒。(《寿域神方》)

③治呃噫不止:川椒四两。炒研,面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九,醋汤下。(《秘传经验方》)

④治夏伤湿冷,泄泻不止:川椒一两(去目并闭口者,慢火炒香熟为度),肉豆蔻(面裹,煨)半两。上为细末,粳米饭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下,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川椒丸)

⑤治飧泄:苍术二两,川椒一两(去口。炒)。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温水下。恶痢久不愈者,弥佳。如小儿病,丸如黍米大。(《普济方》椒术丸)

①治疗蛔虫性肠梗阻:用麻油2?4两,置锅中煎熬,投入花椒3?4钱,至微焦即捞出弃去;待花椒油微温时1次服完。治疗8例儿童患者,均于服药后15?30分钟腹痛停止,随后排便,有的同时排出蛔虫。如梗阻时间过长,中毒症状明显,有肠坏死或有阑尾蛔虫可能者,则不宜服用。

②治疗血吸虫病:试用于早、中期血吸虫病,对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服药后食欲增加,肝脾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用法:花椒炒研成粉装胶囊,成人每天5克,分3次服。20?25天为一疗程。

③治疗蛲虫病:花椒1两,加水2市斤,煮沸40?50分钟,过滤。取微温滤液25?30毫升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续3?4次。治疗例小儿蛲虫病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粪检3次虫卵皆为阴性。

花椒辛散,具有止痛作用,可以用于风寒湿痹,疝痛,齿痛,虫积腹痛等疼痛性质的疾病。

花椒能温胃,胃暖则肺暖,因此花椒也用于治疗肺寒咳喘。花椒有降逆止呕的作用,因此也有说是治疗肺寒喘逆。就是治疗咳喘病,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还有人说花椒能入肾经而纳气平喘,因此可以用于治疗阳虚咳喘、腰痛足冷等证。

当然了,不管怎么解释,花椒都是可以用于治疗肺寒咳喘。

另外有记载花椒可以“坚齿发”也就是能够治疗牙齿松动和头发脱落。

花椒还可以用于治疗闭经、白带、饮食积滞、以及百瘕积聚等疾病,还可以除鱼毒,外用消瘢痕、治疗阴汗。现代研究有抗癌和升高麻醉猫血压的作用

除鱼毒就是治疗吃鱼导致的中毒性疾病

花椒的主要功效就这些。

花椒具有温中止痛、通经散结和杀虫止痒的作用。花椒作为一个常用的调味料,在民间应用很多,有很多没有记载的民间土方法,值得留意。

花椒有小毒,而且性质比较霸道,因此主要是外用。内服多用炮制品,现在药典收录的就是炒花椒和生花椒两种。

一般来说,生花椒力量猛而有毒,辛散走窜的作用强,燥湿、杀虫、止痒的作用也强。炒花椒经过炒制以后,毒性遭到破坏,辛散走窜的作用也随着减弱,而温中散寒的作用得到加强。

另外还有醋制花椒,就是用醋炒的,不但毒性小,辛散走窜的作用也弱,但是作用和缓持久,并且辛味和酸味都有,更适合虫证。

盐炒花椒也能减毒和缓和辛散作用,而且盐能够引药下行,更能温补命门之火。

花椒因为有毒性,用量一般都不太大。

花椒的禁忌: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杏仁为之使。畏款冬。""恶栝楼、防葵。畏雌黄。"

②《别录》:"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

③《千金?食治》:"久食令人乏气失明。’

④《唐本草》:"畏橐吾、附子、防风。"

⑤《本草经疏》:"肺胃素有火热,或咳嗽生痰,或嘈杂醋心,呕吐酸水,或大肠积热下血,咸不宜用;凡泄泻由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虚冷者忌之;阴痿脚弱,由于精血耗竭而非命门火衰虚寒所致者,不宜入下焦药用;咳逆非风寒外邪壅塞者不宜用;字乳余疾由于本气自病者不宜用;水肿黄疸因于脾虚而无风湿邪气者不宜用;一切阴虚阳盛,火热上冲,头目肿痛,齿浮,口疮,衄血,耳聋,咽痛,舌赤,消渴,肺痿,咳嗽,咯血,吐血等证,法所咸忌。"

⑥《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动火堕胎。"

关于花椒就说这些,另外附花椒的炮制方法,方便自己使用。炮制1.除去果柄及种子(椒目),置锅内炒至发响、油出,取出、放凉。

2.炒制:取净花椒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有香气,取出放凉。

3.醋制:取花椒用微火炒热,陆续淋醋,炒至醋尽,迅速出锅,闷1小时,使其发汗,晒干,每花椒1kg,用黄醋g。

4.盐制:取花椒用微火炒至有响声,喷淋盐水炒干即得。

花椒的种子叫做椒目。椒目苦、寒,有毒。归脾、膀胱经。功能利水消肿,平喘。可以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腹大如鼓,或者是水饮犯肺,喘不得卧。算是一个利水消肿药。

胡椒

胡椒辛、热,归胃、大肠经。功效温中止痛,行气消痰,开胃消食,解毒止泻。

胡椒分为白胡椒和黑胡椒,其中白胡椒温热性质相对更好一些,价格也比较高。而在中医传统上有黑色入肾的说法,因此黑胡椒更偏于治疗下焦病。

胡椒是一个常见的调味料,作为调味料,主要还是起到温胃和开胃的作用。胡椒的气味比较浓郁,比花椒和小茴香都浓,因此胡椒开胃行气的作用更好。擅长治疗胃寒导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①治心下大痛:胡椒四十九粒,乳香一钱。研匀,男用生姜、女用当归,酒下。(《寿域神方》)

②治胃痛:大红枣(去核)七个,每个内入白胡椒七粒,线扎好,饭锅上蒸七次,共捣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温滚水下,如壮实者用十丸。服后痛止,而胃中作热作饥,以粥饭压之即安。此寒食痰次皆治。(《百草镜》)

③治反胃呕哕吐食,数日不定:胡椒三分(末),生姜一两(微煨切)。上件药,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三服。(《圣惠方》)

④治翻胃及不怕饮食:半夏(汤洗十遍)、胡椒。上等分,为细末,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百一选方》)

⑤治翻胃:胡椒一味,醋浸之,晒干,醋浸不计遍数,愈多愈好,碾末醋糊为丸。淡醋汤下十丸,加至三、四十丸。(《证治要诀》)

⑥治夏月冷泻及霍乱:胡椒碾末,饭丸梧子大。每米饮下四十丸。(《卫生易简方》)

⑦治霍乱吐泻:胡椒四十九粒,绿豆一百四十九粒。研匀,木瓜汤服一钱。(《仁斋直指方》)

胡椒上气还是比较强的,特别是胡椒粉,单独用胡椒粉治疗反胃,我觉得这个方子不好,最起码有的时候温胃降逆的药,也没有必要选择胡椒。当然了,做成丸剂还是可以的。只不过有没有价值做丸剂,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胡椒的辛散行气的作用很好,因此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可以用于牙疼、心腹猝冷、跌打肿痛、产后刺痛等疾病。

①治风虫牙痛:胡椒、荜拨等分。为末,蜡丸,麻子大。每用一丸,塞蛀孔中。(《卫生易简方》)

②治风虫客寒,三般牙痛,呻吟不止:胡椒九粒,绿豆十一粒,布裹捶碎,以丝绵包作一粒,患处咬定,涎出吐去。(《韩氏医通》)

胡椒粉的刺激性比较强,也可以用于风寒外感类的轻证。胡椒粉的刺激味道能够刺激呼吸道,从而通畅呼吸道。而胡椒粉温胃的作用也能够用于感受风寒。

胡椒能下气,这个下气也就是能开胃气,降胃气。因此胡椒可以用于食欲不振、冷气上涌,以及胃肠因为受寒导致的气逆。

但是胡椒粉的化痰作用则比较霸道。怎么知道胡椒粉化痰?用棉棒蘸点胡椒粉凑近鼻子,很快就能喷嚏连连,就连警用也是胡椒喷雾,还有女生用的胡椒防狼剂,遇到色狼就喷一通,都是利用的胡椒对于呼吸道的刺激性。

不仅仅是刺激呼吸道,胡椒还能刺激眼睛分泌眼泪,刺激胃肠道分泌消化液,等等。胡椒具有一系列的刺激作用,可以刺激接触胡椒的官窍和消化道分泌粘液。这种作用如果换一个思维,就是搜络剔痰。

搜络剔痰,就是说这个药无所不到,所到之处能够刺激身体做出反应,如果是经络或者内脏存在痰饮,经过这种刺激以后,就会分泌粘液,这就是痰,再经过代谢排出体外。

因此说胡椒搜络剔痰还是一个比较好的药物。

很多中医都说,要想搜络剔痰,还是动物药好,比如蜈蚣、全蝎这一类的,就是搜络剔痰。但是胡椒也能搜络剔痰,而且胡椒比蜈蚣那可是便宜太多了。

类似的药物还有皂角

当然了,胡椒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用量一般都比较小,看上面的病例,用的最多的也就是49个胡椒粒。

胡椒的消痰的作用可以用于胃肠道的寒痰食积,也可以用于癫痫。用于治疗癫痫,单用白胡椒有效,用胡椒和荜茇等分做末服用也可以。

治疗癫痫:①《肘后备急方》将胡椒放到胡萝卜中阴干,研粉服。

②白胡椒6-9克,醋浸后服用。

另外胡椒还有解毒作用,可以解鱼、蟹的毒,也可以用于治疗蜈蚣咬伤

治蜈蚣咬伤:胡椒,研末调敷。(《多能鄙事》)

胡椒性温,利用它的温性外用也有一些作用。

①治阴囊湿疹:胡椒十粒。研成粉,加水0毫升,煮沸。外洗患处,每天二次。(《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②治冻伤:胡椒10%,白酒90%。把胡椒浸于白酒内,七天后过滤使用。涂于冻伤处,每日一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治疗皮肤病:先取紫皮蒜捣烂,再加入细胡椒粉(2:1)共捣成糊状备用。治疗时先用三棱针在双侧耳背静脉点刺放血;并在一侧耳轮脚凹陷处划破表皮(1?2厘米长的竖切口),双耳交替划割。按无菌操作进行。然后取椒蒜泥约米粒大放于胶布上,贴在切口处固定。每4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0天。观察各种皮肤病(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湿疹、痤疮、神经瘙痒症、过敏性皮炎)共例,治愈例(71.2%),进步56例(25.1%)。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一般无不良反应,仅极个别病人治疗后诉心慌,烦躁。

治疗神经衰弱:取白胡椒1粒(剪成两半)置于耳穴部位,胶布固定;而后用拇指捏压敷药部位至有发热感,每日4?6次。捏压时不宜搓捻以免移位,若胡椒破碎或捏压无刺激时,需重新更换。一般宜持续2周,如有反复则宜继续第二疗程。取穴:神经衰弱-枕、肾、神门;神经衰弱综合症-皮质下、额、心。初步观察,对失眠、头痛、头昏、入睡困难、睡眠浮浅等疗效显著,对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疗效较差。

治疗慢性气管炎和喘息:将白胡椒粒放入75%酒精中泡30分钟,取出切成2或4瓣,用于穴位埋藏。选穴:膏盲,定喘,脚骨前压痛点(天突至膻中穴之间的压痛点),膻中,肺俞。治疗时胸前、背后各取1穴,切开1厘米长、0.5厘米深之切口,用止血钳伸入作穴位按摩,患者有酸麻胀感和喉头发热感,再把胡椒瓣放入穴位,盖好敷料,不必缝合,7天做1次,一般需做2?3次。胡椒不被吸收,故须注意局部感染。亦可将白胡椒制成10%的注射液,行穴位注射;进针后待有酸麻胀感时快速注入0.7?1.0毫升(成人量)药液。选穴:大椎,定喘,膏盲,肺俞;配穴:通气,膻中,丰隆,孔最。可交替选用,每次2?3穴。7?10天为一疗程,连续二个疗程可望不咳不喘。

胡椒还可以用于其他一些基本,大都是用的胡椒温散的性质或者是除痰的作用。

①治缺钙抽搐:白胡椒二十粒,鸡蛋皮两个。将上药焙黄后共研成粉,分为十四包。每日一包,开水冲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②治小肠淋,沙石难出,疼痛:胡椒、朴硝各一两。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温汤调下二钱匕,并二服。(《圣济总录》二拗散)

③治疗肾炎:取白胡椒7粒,新鲜鸡蛋1个。先将鸡蛋钻一小孔,然后把白胡椒装入鸡蛋内,用面粉封孔,外以湿纸包裹,放入蒸笼内蒸熟。服时剥去蛋壳,将鸡蛋胡椒一起吃下。成人每日2个,小儿每日1个。10天为一疗程,休息3天后再服第二疗程,一般用3个疗程。试治6例,除1例10年的慢性肾炎患者外,其余5例均治愈。

在现代研究中发现胡椒有升高血压的作用,具体是让患者口含少量胡椒粉,然后测量血压,患者的血压都有所升高。另外还有舌头的辛辣感觉、头部或者全身发热等作用。

胡椒的作用就说这些吧。

胡椒的用量一般都不大,一般是略大于食用的剂量。正常情况下如果做汤剂,也就在5克以下,即便是大量应用,也不会太大。

如果做胡椒粉装胶囊,也就是每次0.6-1.5克,0#胶囊壳每个大约能装0.3克中药。

胡椒的禁忌:注意阴虚有火者忌服。

①《海药本草》:"不宜多服,损肺。"

②《本草备要》:"多食发疮痔、脏毒、齿痛目昏。"

③《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破血堕胎,发疮损目,故孕妇及阴虚内热,血证痔患,或有咽喉口齿目疾者皆忌之。绿豆能制其毒。"

胡椒在本草纲目有一段评价: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肠胃寒湿者宜之。热病人食之,动火伤气,阴受其害。时珍自少嗜之,岁岁病目,而不疑及也,后渐知其弊,遂痛绝之,目病亦止,才食一二粒,即便昏涩,此乃昔人所未试者。盖辛走气,热助火,此物气味俱厚故也,病咽喉口齿者亦宜忌之。近医每以绿豆同用治病有效,盖豆寒椒热,阴阳配合得宜,且以豆制椒毒也。

赤砂糖

严格来说,现在已经很难买到砂糖了,能买到的都是绵糖。不过效果类似,也一样用。

赤砂糖甘,温,归肝、脾、胃经。功效补脾缓肝,暖胃散寒,舒筋止痛,活血散瘀。

赤砂糖现在开药都不用了,只是在民间作为偏方使用。以前的赤砂糖是一味重要的中药,在古埃及,只有贵族在严重肚子疼的时候才能得到一点赤砂糖,价格比黄金都贵。

作为家庭来说,暖胃散寒主要有两个药物,一个是生姜,一个是赤砂糖,但是它们两个也有不同,其中生姜多用于外感病,而赤砂糖多用于腹痛和痛经。这两者之间有一个主要的区别,就是生姜味道辛辣,而砂糖味道甘甜。而辛辣会刺激喉咙,太甜会损伤牙齿。因此在病人存在喉咙痛或者牙痛的时候,就需要二选一。

当然了,这只是举一个例子,实际上这两者的副作用还有很多

作为赤砂糖,首先是可以暖胃散寒,以及补脾气。不仅是赤砂糖补脾,白砂糖也会补脾,因为甘入脾,甘味食物和药物就会健脾气。

赤砂糖暖胃散寒,健脾补脾的作用可以用于胃寒腹痛和寒性的泄泻,这个寒泻的标准是舌淡白,脉细缓,大便水泻没有气味。

赤砂糖的暖胃和其他的药有一个不同点,其他的温性药用多了会口干,而赤砂糖有润喉生津的作用,它可以生别的副作用,但是一般不口渴。

赤砂糖的第二个作用就是活血化瘀,特别是妇科痛经常用。

中医有红入血的说法,比如红花、赤芍,都是入血分的。赤砂糖也入血分,暖血、行血,血气畅通了,瘀血也就化了。

而白砂糖则是入气分的,能壮气分。

赤砂糖也是产妇常用的,可以治疗产后恶露不行。以前穷的时候,谁家生孩子都是送点鸡蛋和红糖。

在《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味药能够缓和肝气。

当然了,看到这句话就会有一个疑问,肝经急迫多属于热,怎么能用赤砂糖呢?这个不见得,肝经拘急比如筋脉拘急,就有很多是伤寒的,就可以用赤砂糖。

如果是偏于热的肝经拘急,赤砂糖当然不能用了,可是可以用它妈,那就是甘蔗。虽然赤砂糖是热的,但是甘蔗是凉的。

赤砂糖的功效大体就说这些。赤砂糖的剂量没有限制,你要是能吃二斤也没问题,最多也就是吃撑了。

赤砂糖的副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注意有痰湿和湿热中满者及儿童慎服。

①《食疗本草》:"多食损齿,发疳匿,不可长食之。"

②《本经逢原》:"助湿热,不可多食。"

赤砂糖产于甘蔗,是甘蔗经过榨汁熬制而成的,甘蔗本身甘寒,经过炼制以后得到火气,性质转变成为温热。但是赤砂糖在物质上和甘蔗大体相同,特别是生津液的作用、平肝缓肝的作用、补中健脾的作用,都是一脉相承的。

这就是为什么别的温热药吃多了都会口干,而赤砂糖能够养津液。

赤砂糖的第二个特性就是它的颜色,赤色入血,因此多用于妇科病。

关于赤砂糖就说这些吧。

辣椒

现在辣椒有很多种,但是入药的辣椒指的是狠辣的那种,说的也就是它的辣味。不辣的柿子椒不能入药。

辣椒辛、热,归心、脾、胃经。功效温中散寒,健胃消食,祛风行血,解郁消痰。

辣椒的温中散寒就不多解释了,可以用于胃寒气滞、胃肠胀气、寒性的呕吐泻痢、消化不良、宿食积滞等疾病。

有的书说辣椒降气,这主要是指辣椒可以治疗呕吐和噎膈,当然前提是辩证为胃寒。辣椒属于味道非常厚重,气味也重,但是不如味道,因此可以用于降气,主要是降胃气。

辣椒祛风止痛的作用也很好,可以用于风湿疼痛、腰肌疼痛等风寒侵袭导致的疾病,外用还可以用于治疗冻疮。当然了用辣椒的植株烫洗冻疮也很有效。

辣椒外用还可以用于疥癣、外科炎症、外伤瘀血肿痛等疾病。

辣椒的作用大体就是这些吧。在剂量上主要是针对患者的承受能力,一般都用量不大,即便是极少数患者能吃掉一碗辣椒,处方也未必需要一碗辣椒。

辣椒的禁忌:注意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肺结核以及痔疮或眼部疾病患者忌用。阴虚火旺忌服。

①《药性考》:多食眩旋,动火故也。久食发痔,令人齿痛咽肿。

②辣椒有刺激性,若有疮疖、牙痛、患咳嗽不宜食用。

辣椒的一些方子我附在后面:①治痢积水泻:辣茄一个。为丸,清晨热豆腐皮裹,吞下。(《医宗汇编》)

②治疟疾:辣椒子,每岁一粒,二十粒为限,一日三次,开水送服,连服三至五天。(吴县《单方验方选编》)

③治冻瘃:剥辣茄皮,贴上。(《纲目拾遗》)

④治毒蛇伤:辣茄生嚼十一、二枚,即消肿定痛,伤处起小泡,出黄水而愈。食此味反甘而不辣。或嚼烂敷伤口,亦消肿定痛。(《百草镜》)

⑤治疗腰腿痛:取辣椒末、凡士林(按1:1)或辣椒末、凡士林、白面(按2:3:1)加适量黄酒调成糊状。用时涂于油纸上贴于患部,外加胶布固定。治疗65例,有效者25例,明显见效者23例,症状消失者1例,无效16例。多数在用药后15?30分钟内局部发热,1小时后局部有烧灼感;部分病人有触电感。发热烧灼感常持续2?24小时,最长可持续48小时,并有全身热感和出汗,普遍在敷药后觉关节活动灵活柔软,有轻快感。检查可见局部充血、发热,少数病人发生皮疹和水泡。

⑥治疗一般外科炎症:取老红辣椒焙焦研末,撒于患处,每日1次;或用油调成糊剂局部外敷,每日1?2次。临床治疗腮腺炎、蜂窝织炎、多发性疖肿等共例,用药2?10天不等,均有效果。

⑦治疗冻疮、冻伤:取辣椒1两切碎,经冻麦苗2两,加水0?毫升,煮沸3?5分钟,去渣。趁热浸洗患处,每日1次。已破溃者用敷料包裹,保持温暖。治疗例,治愈例,有效8例,无效4例。治愈者最少用药1次,最多者11次,绝大多数在5次以内。有溃疡形成者疗效较差,且洗时有痛感;发生在面部者因不便浸洗,疗效不及发生在手足者满意。有用辣椒30克连籽切碎,加入熔化的凡士林克中,继续熬至翻滚后10?15分钟,滤去辣椒,再加入樟脑15克混匀。于冻伤初起时涂擦患部(巳破者不能用),至局部有热感为止,每日2?3次。

⑧治疗外伤瘀肿:用红辣椒晒干研成极细粉末,按1:5加入熔化的凡士林中均匀搅拌,待嗅到辣味时,冷却凝固即成油膏。适用于扭伤、击伤,碰伤后引起的皮下瘀肿及关节肿痛等症,敷于局部,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治疗12例,7例痊愈,3例症状减轻,2例效果不显。有效病例一般敷药4?9次。

硫磺

提起硫磺,化学课本中没少学到。在古代,硫磺是传统黑火药的主要成份,也就是硫磺、芒硝和木炭。因此在中医第一课就讲十八反十九畏,十九畏第一句就是“硫磺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硫磺是火之精,因此硫磺具有补火助阳的功效。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张熙纯就擅长使用硫磺做温里药,就是用它的价格便宜,作用明显。

硫磺作为一种矿物质,容易夹杂杂质,比较有害的杂质就是砷和碲。大家知道砷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因此硫磺的选材和炮制就很重要。

硫磺大体分为几种,一种是生硫磺,就是普通硫磺,再就是人工硫磺,这两者都是生硫磺。普通硫磺一般是含硫温泉升华凝结到岩石上的,收集后,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热水烫7?10余次,然后放在香油内,捞取浮于表面者。本品为浅黄色粉末,少有呈碎片状,闪烁发光,有臭气。

温泉边收集的也叫做天生磺

通过化学方法提炼的叫做舶上硫磺,也叫舶黄、白硫磺。

炮制硫磺有这样几种方法,首先的豆腐煮,就是把一块豆腐剖开,把硫磺块放在中间,用绳子缠起来煮,一直煮到豆腐呈现黑色或者墨绿色,取出硫磺漂洗干净,晾干。

第二种方法是萝卜制,就是把硫磺和萝卜一起煮到萝卜烂了为止。

第三种方法是猪大肠制,就是把硫磺放入猪肠里面,两端系住,每次煮三个小时,完了换猪大肠再煮,煮三次,煮后晾干

古书上所说的硫磺很多都是生硫磺,没标注炮制方法的都是生硫磺。比如张熙纯的书所提到的就是生硫磺。而且张熙纯认为,生硫磺用量少功效高。而炮制硫磺用少了不管用,用多了燥渴。但是用生硫磺必须是正品,也就是纯净、透明、没有杂质的。

可惜的是,限于药典规定,现在药店作为内服供应的硫磺都是制硫磺。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服用硫磺以后,一部分硫磺会在肠道中形成硫化氢,刺激肠壁增加蠕动,而起缓泻作用。硫化氢在体内产生极慢,故致泻作用不强,且与用量大小无关。若肠内容物中脂肪性物质较多时,易产生大量的硫化氢。因此服用硫磺以后应该禁忌油腻。

当然了,现在有钱人都吃肉桂,没钱人才吃硫磺。穷到吃硫磺治病的时候,饮食油腻的也就少了。

关于硫磺的毒性我们就说这些

硫磺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功效: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硫磺是收录在外用药的,绝大部分功效都是外用,因为我们只说一下内服的部分,外用的留着到讲外用药的时候再去说。

作为内服,硫磺主要是补火助阳和温脾通便的作用。当年张熙纯用它就是治疗实寒证,全身冰冷的,也就是替代肉桂的作用。硫磺和肉桂都是小剂量服用,温火助阳,逐步恢复阳气。因此在温火助阳方面作用类似。

因此硫磺能大补命门真火而助元阳,常用语肾阳衰微,下元虚冷等症状,可以用于阳痿、遗精、尿频、带下、虚寒哮喘、心腹冷痛等症状,这些症状的病因都是真阳虚寒。

另外硫磺也可以用于阴寒内盛、凝滞冷痛的症状。比如《本事方》的还阳丹,用硫磺治疗阴毒导致的面青肢冷,腹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金液丹,是用硫磺配赤石脂治疗男子腰肾久冷,心腹积聚、胁下冷僻。

另外硫磺还可以用于久泻久痢和便秘。我们刚提到过,硫磺在肠道中能够产生少量硫化氢,因此具有缓泻作用,这种缓泻的作用可以用于便秘的治疗,当然是冷秘。大乘气汤那种便秘用硫磺肯定不合适。

但是硫磺同样也可以用于虚寒导致的久泻久痢。比如说著名老中医张志秋治疗命门火衰导致的泄泻就擅长使用硫磺。张老认为,这种泄泻的病机在于久泻伤阳,温运失职,脏腑虚寒。用四神丸虽然可以温肾暖脾,但是对于陈寒痼冷,阳虚久泻的重症,四神丸的药力不足,如果加上生硫磺,效果就非常好。

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说硫磺:久患寒泻,脾胃虚寒,命欲重尽者,须用此为主。

因此能看出,硫磺的双向作用,一方面能够刺激消化道产生缓泻,另一方面能够治疗陈寒痼冷、阳衰寒凝的久泻久痢。这两个并不矛盾,久泻久痢要的是温阳,是恢复生机。而硫磺刺激消化道导致缓泻,也可以看着温阳而通腹气的作用。

硫磺的功效大体就说这些。关于硫磺的剂量,一般制硫磺不超过三克。生硫磺应该从少量开始,也就是从零点几克开始,逐步增加。而且使用生硫磺的时候需要把好质量关。

硫磺的禁忌:注意本品有毒,内服宜用制品,不宜多服、久服。阴虚火旺患者及孕妇禁用。

①《药对》:"曾青为之使。畏细辛、飞廉、朴硝、铁、醋。"

②《本经逢原》:"久服伤阴,大肠受伤,多致便血;湿热痿痹,良非所宜。"“热邪亢盛者禁用。”

③《本草衍义》:“中病当便已,不可尽剂。”

④《得配本草》:“忌禽兽血。”“阴虚者禁用。”

⑤《本草用法研究》:“外疮红肿者、有内热便闭者禁。”

关于硫磺就说这些吧,外用部分等到说外用药的时候再说。

附:服硫黄法(张锡纯)

尝观葛稚川《肘后方》,首载扁鹊玉壶丹,系硫黄一味九转而成。

治一切阳分衰惫之病。而其转法所需之物颇难备具,今人鲜有服者。愚临证实验以来,觉服制好之熟硫黄,犹不若径服生者其效更捷。盖硫黄制熟则力减,少服无效,多服又有燥渴之弊。

服生硫黄少许,即有效而又无他弊也。十余年间,用生硫黄治愈沉寒锢冷之病不胜计。盖硫黄原无毒,其毒也即其热也,使少服不令觉热,即于人分毫无损,故不用制熟即可服,更可常服也。且自古论硫黄者,莫不谓其功胜桂、附,惟径用生者系愚之创见,而实由自家徐徐尝验,确知其功效甚奇,又甚稳妥,然后敢以之治病。今邑中日服生硫黄者数百人,莫不饮食加多,身体强壮,皆愚为之引导也。今略举生硫黄治验之病数则于下∶

一孺子三岁失乳。频频滑泻,米谷不化,瘦弱异常。俾嚼服生硫黄如绿豆粒大两块,当日滑泻即愈,又服数日,饮食加多,肌肉顿长。后服数月,严冬在外嬉戏,面有红光,亦不畏寒。

一叟年近六旬,得水肿证。小便不利,周身皆肿,其脉甚沉细,自言素有疝气,下焦常觉寒凉。愚曰∶欲去下焦之寒,非服硫黄不可。且其性善利水,施之火不胜水而成水肿者尤为对证。为开苓桂术甘汤加野台参三钱、威灵仙一钱,一日煎渣再服,皆送服生硫黄末二分。十日后,小便大利,肿消三分之二。下焦仍觉寒凉,遂停汤药单服硫黄试验,渐渐加多,一月共服生硫黄四两,周身肿尽消,下焦亦觉温暖。

一人年十八九,常常呕吐涎沫,甚则吐食。诊其脉象甚迟濡,投以大热之剂毫不觉热,久服亦无效验。俾嚼服生硫黄如黄豆粒大,徐徐加多,以服后移时觉微温为度。后一日两次服,每服至二钱,始觉温暖。共服生硫黄四斤,病始除根。

一数月孺子,乳汁不化,吐泻交作,常常啼号,日就羸瘦。其啼时蹙眉,似有腹疼之意。俾用生硫黄末三厘许,乳汁送服,数次而愈。

一人年四十许,因受寒腿疼不能步履。投以温补宣通之剂,愈后,因食猪头(猪头咸寒与猪肉不同)反复甚剧,疼如刀刺,再服前药不效。俾每于饭前嚼服生硫黄如玉秫粒大,服后即以饭压之。试验加多,后每服至钱许,共服生硫黄二斤,其证始愈。

一叟年六十有一,频频咳吐痰涎,兼发喘逆。人皆以为劳疾,未有治法。诊其脉甚迟,不足三至,知其寒饮为恙也。投以拙拟理饮汤加人参、附子各四钱,喘与咳皆见轻而脉之迟仍旧。因思脉象如此,非草木之品所能挽回。俾服生硫黄少许,不觉温暖,则徐徐加多,两月之间,服生硫黄斤余,喘与咳皆愈,脉亦复常。

一妇人年五旬,上焦阳分虚损,寒饮留滞作嗽,心中怔忡,饮食减少,两腿畏寒,卧床不起者已二年矣。

医者见其咳嗽怔忡,犹认为阴分虚损,复用熟地、阿胶诸滞泥之品,服之病益剧。后愚诊视,脉甚弦细,不足四至,投以拙拟理饮汤加附子三钱,服七八日咳嗽见轻,饮食稍多而仍不觉热,知其数载沉,非程功半载不能愈也。俾每日于两餐之前服生硫黄三分,体验加多,后服数月,其病果愈。

按∶古方中硫黄皆用石硫黄,而今之硫黄皆出于石,其色黄而亮,砂粒甚大,且无臭气者即堪服食。且此物燃之虽气味甚烈,嚼之实无他味。无论病在上在下,皆宜食前嚼服,服后即以饭压之。若不能嚼服者,为末开水送服亦可,且其力最长,即一日服一次,其热亦可昼夜不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shanhua.com/sbfb/10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